中評社北京6月28日電/一場難以避免的“陣痛”正在進行時。
從2008年金融危機衝擊下的“保增長”到2012年經濟下滑形勢下的“穩增長”,在過去的幾年中,中國宏觀經濟政策經歷了大幅度的搖擺,但在內外綜合因素的困擾之下,很大程度上,宏觀決策更像是在與這難以避免到來的經濟轉型相對抗,在高增長時期形成的經濟結構在一輪又一輪的政策“保駕”下形成高強度的路徑依賴,盡顯轉身之難。
《南風窗》近日刊文稱,保增長還是調結構,是中國政經格局中的內在矛盾與衝突。如今,這樣的矛盾與衝突在經濟下滑的形勢下,越來越難以掩蓋。
外貿的轉折點?
如魚飲水,冷暖自知。
企業主程豐原的感受似乎與宏觀數據不太吻合,“今年前5個月的出口情況整個行業都不太理想,比2008年底的時候稍微好一點,估計接下來的7、8月情況會好一些。”他說。他的裝飾材料公司是中國大陸外銷規模最大的窗簾生產企業之一。
但來自海關的數據顯示,5月的出口數據一舉擺脫前4個月的低迷狀況,出口同比增長15.3%,遠超4月4.9%的增幅。
“這不僅大大出乎很多分析師的預測,和我接觸的港口企業的反映也不太相符。”中國建設銀行總行行長辦公室高級經理趙慶明對本刊記者說。
2011年,5月比4月出口額增加了20億美元,但今年的5月比4月增加額則達到了178.9億美元,為近7年來最高增幅。“季度性因素影響應該沒那麼大,美國光伏產業反傾銷初裁的結果可能會有些影響,但光伏出口的比例沒有那麼大。”趙慶明對此表示困惑。
來自企業“拖了宏觀數據後腿”的反映說明,外需市場遠未到回暖之時。在許多行業,雖然出口在逐步轉向新興國家市場,但外貿的蕭條期依然在延續。
這個“蕭條期”實際已經延續了一段時間。在過去的4年中,招工難、成本上漲、外需下滑,眾多的因素叠加在一起,使得程豐原的工廠正在不斷萎縮,員工從最多時的3000多人縮到現在只有400多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