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北京1月28日電/過去15年間,外匯儲備持有情況發生了多種變化。外匯儲備總量大幅增長,美元雖然仍在發揮主導性作用,但地位已經有所下滑。近年來黃金重新引起了廣泛關注。這些變化的背後有著不同的原因:一是1997~1998年亞洲金融危機之後,亞洲經濟體決心建立一定的外匯儲備,避免再次出現為獲得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一攬子信用支持而不得不接受其侮辱性建議的風險。另外一個原因是中國已躋身世界最大的經濟體之列,以及與此相關的爆發於2007~2008年的金融危機和通過央行干預來防止貨幣不當升值、維持出口等措施。
第一財經日報報道,在亞洲國家,伴隨大幅產出增長的是快速增長的經常賬戶盈餘和大量積累的外匯儲備,這些外匯儲備很快就超過了那些一直主宰世界貨幣體系的西方國家。亞洲各國央行在全球外匯儲備中所占份額從上世紀90年代初的25%左右升至1998年的30%,截至2011年已略超過45%。
相對亞洲較高的經常賬戶盈餘,其他國家的經常賬戶赤字急劇增加,尤其是西方國家。這導致全球經濟總體失衡,並最終導致了2007~2008年金融危機。
成功建立外匯儲備使亞洲國家實現了一個重要目標。但是,另外一個目標——通過這些外匯儲備的多樣化降低對美元的依賴性——並不那麼容易實現。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統計數據顯示,在已確定的外匯儲備中,美元在1997年的占比為65.2%。這一數字在2001年升至71.5%,之後在2012年第一季度下降到62.2%,但美元仍是全世界最重要的儲備貨幣。主要原因在於,如果亞洲國家希望通過人工干預使本國貨幣對美元(可能也包括對人民幣)的匯率保持在低水平,除了建立美元儲備,他們別無選擇。
解決國際失衡,調整儲備貨幣構成
金融危機發生5年之後,全球金融格局仍處於失衡狀態。部分原因在於,在2007~2008年金融危機發生不久後,赤字國家轉而通過更多的公共部門借貸來振興經濟,這一舉措延長了經常賬戶盈餘和赤字的時間。但這一發展趨勢已證明是不可持續的,這些國家的私人部門和公共部門目前都在努力去杠杆化。
這是2012年全球經濟低迷的主要原因,而經濟低迷又使消費型國家的公共財政狀況進一步惡化。這導致了新的不確定性,例如,可能會誘使一些國家最終通過通貨膨脹來消除債務。OMFIF認為,儘管這不太可能發生,但對這種可能性成真的擔憂(例如來自美國的債權國)會對美元產生很大的負面影響。2007~2012年期間的大多數時間,美元仍在勉強發揮其應有的作用,但這很大程度上是因為,在一組整體上缺乏吸引力的儲備貨幣(包括歐元和英鎊等)中,美元是勉強可接受的。
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統計數據顯示,2008年以來,各國公開的外匯儲備中各幣種的份額大致上保持穩定,尤其是考慮到匯率變化的因素。但這是不是一種完全穩定的平衡狀態,目前還不確定。
一個顯著變化是“其他項”所占比例在升高,2008年以來增加了一倍多。出於對美國公共財政可持續性的憂慮,加上歐元的不確定性更甚,另類資產的吸引力顯而易見。然而,無論是發達市場經濟體還是新興市場經濟體,替代性貨幣的流動性都太低,無法支撐外匯儲備向它們進行任何大量的轉移。另外,如果世界經濟全面復甦,這些替代性貨幣是否還會具備吸引力也不明朗。人民幣方面,考慮到中國經濟不會劇烈惡化,加之中國經濟規模巨大,並且中國政府也在大力支持國際化,人民幣應能保持相當的吸引力,甚至比以往更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