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評論文章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 
美國模式既非完美,也非邪惡

http://www.CRNTT.com   2009-01-23 10:29:18  


保爾森影射中國是次貸危機的根源。
  中評社北京1月23日訊/上海《第一財經日報》昨日刊載文章“美國模式既非完美,也非邪惡”指出,此次貸危機的根源在于全球經濟失衡,失衡的根源在于金融霸權和國際義務嚴重不對等的美國模式;文章并指出“既非完美也非邪惡”的美國模式的8个特徵。全文如下:

  美國次貸危機爆發至今,給全球金融體系和經濟運行帶來了巨大衝擊。格林斯潘走了,保爾森也即將離開,在全球努力應付發端于美國的金融海嘯,在美國新老政府交替之際,保爾森和伯南克却將危機的根源影射中國。

  保爾森幷沒有斟酌美國自身對次貸危機應擔負的責任,甚至沒有反思自身的危機救助是否得當,却指出亞洲和石油輸出國缺乏消費和外匯儲備高企,以及歐洲國家的結構性問題,是次貸危機的根源。而伯南克則在美國《外交》雜志發表其2005年的舊作,再度提出了“過度儲蓄論”,東亞和中東因過度儲蓄和消費不足成爲次貸的根源。

  在美國金融和經濟陷入恐慌的時候,應該對此負責的過失方沒有審視自身,甚至沒有考慮美國對全球經濟和金融秩序的義務,却隱約給出了這樣的邏輯:次貸危機的根源在于全球經濟失衡,失衡的根源則在于中國的過度儲蓄。

  是的,全球金融和經濟處于失衡狀態,其根源則在于,全球金融體系的架構仍然是上世紀二戰後的布雷頓森林體系框架,該框架脫離了60多年來全球經濟格局的巨大變遷。全球實體經濟的架構仍然是美國主導下的全球化,全球化在很大程度上就是全球爲“雙赤字”的美國經濟分攤成本的不公正過程。因此次貸危機的根源在于全球經濟失衡,失衡的根源在于金融霸權和國際義務嚴重不對等的美國模式。

  美國模式既不是一種完美模式,也不是一種邪惡模式,而是由美國價值觀下,美國社會、政治和經濟運行的綜合模式,是美國主導全球化進程但幷不承擔相應國際義務的優劣幷存的模式。美國模式既是導致全球經濟失衡的根源,也是其自身遭遇次貸危機的根源。

  美國模式的特徵之一,是國際金融架構未能反映1945年以來,各國金融和經濟實力的相對變遷,仍然運行在布雷頓森林體系的架構之下,美元以及美元資産在全球泛濫成灾。

  從二戰後的法國戴高樂到新近的德國默克爾,都直接批評了美元的發行過度問題。美元發行泛濫帶來的全球流動性過剩,能够短暫地刺激全球的投資、貿易和産業創新,但最終難以避免兩大結果,一是使資本市場和房地産泡沫不斷膨脹,居民部門迷失在資産價格帶來的“財富效應”之中,二是技術創新和勞動生産率不能無限提高,使得全球通貨膨脹抬頭和資源價格飈升。最終泡沫破滅,全球金融從流動性過剩到緊縮急劇逆轉。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