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評論文章 】 【打 印
經濟制高戰略 藉大陸通往世界

http://www.CRNTT.com   2009-03-01 11:42:13  


兩岸簽署CECA,臺灣可以藉大陸通往世界。
  中評社香港3月1日訊/臺灣工研院產經中心研究員王永健今天在《聯合報》發表文章,認爲臺灣“無法改變世界的貿易流和自身的產業結構”,“兩岸簽訂類似的協議,對台灣而言是擴大進軍大陸市場,更是經由大陸通向大陸以外市場,這是一個制高的戰略。”文章内容如下:
 
  民國七十七年政府在美國壓力下,準備開放美國火雞肉進口,此舉觸怒臺灣雞農,在當年三月廿一日群至“經濟部”國貿局抗議,並且蛋洗當時的蕭萬長局長。廿一年過去,台灣養雞業消失了嗎?

  重提這段往事,無意褒貶只是提醒大家,從歷史的角度看近日兩岸經濟協定的爭執,可能會有不同的看法。

  首先看農業。有人說,一旦開放大陸農產品進口,農民會和當年雞農一樣等死。不過,台灣是否一定吃虧,這倒不一定;縱然大陸地大物廉,但食品類有口味因素,台灣的農產品多樣且質佳,例如西瓜,絕對有競爭力。

  農產品的競爭不光只有價格因素,還有行銷因素,以前的稻米和雞蛋是沒有品牌的,但現在有品牌的在超級市場不見得比較便宜,一樣賣得嚇嚇叫。

  有人認為台灣不簽綜合性經濟合作協定就會邊緣化,他們質疑沒有加入東協加一(或加N)的“國家”怎麼辦?這是沒有看清全貌才會有此一說。

  本來在WTO架構下完成全球性的自由貿易是最好的,但是WTO的國際性談判自多哈回合受阻,各國或地區退而藉由局部性的自由貿易逐漸擴大涵蓋的區域或種類,這也是在WTO的許可和規範下進行。兩岸簽訂類似的協議,對台灣而言是擴大進軍大陸市場,更是經由大陸通向大陸以外市場,這是一個制高的戰略。

  台灣的頭號經貿競爭對手不是大陸,也非日本,而是南韓,東協加三中的三,便是大陸、南韓和日本,當他們和東南亞整合成一個人口有廿幾億的無關稅障礙經濟區,台灣如何與南韓競爭?

  以石化業為例,台灣與南韓業者的平均獲利率都在百分之六左右,大陸的進口關稅約百分之六點五,當南韓的石化產品可以免關稅進入大陸,而台灣的石化產品卻要被課百分之六點五的關稅,只有回家“涼伴”———冷颼颼地作伴。

  許多人擔心兩岸簽署經濟協定後,台灣對大陸的倚賴會加深,加速向大陸傾斜。這種憂慮並非無的放矢,但用人為的手段干預效果不大。民進黨執政八年採“鎖國主義”,之前的李登輝採戒急用忍,結果證明或可綁住商人的手,但鎖不住他們的腳,台灣對大陸的投資與貿易有增無減。

  在蕭萬長被丟雞蛋的年代,正是台灣對美貿易正旺的時期,對美出口占台灣總出口最高達百分之四十八,當時政府強打分散貿易的政策,派出赴美、赴歐採購團;已故“經濟部長”趙耀東也曾激烈地限制日貨,外交與“經濟部”門率領業者到中美洲設工業區和設廠,結果這些措施,改變不了偏重某些貿易國的情形。

  這主要是因為我們無法改變世界的貿易流和自身的產業結構所致。如今大陸不但是製造基地,還成了世界重要市場,以致台灣的出口有四成跑到大陸,可以預見的是,除非結構或世界貿易趨勢改變,不然類似南進的措施也只能點綴點綴。

  不過,去年起大陸的一些政策措施,如實施勞動合同法,已使大陸的經營環境有所轉變,後續效應還待觀察。

  與大陸簽訂綜經協定,不是台灣解決經濟問題的萬靈丹,得失利弊必須好好盤算,政府有必要委託專家、學者和智庫進行更深入的研究,並且加強和全民及反對人士好好溝通,紓解他們的疑慮,更重要的是要讓一個經濟協定真正對台灣的升級與轉型有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