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評論文章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珠三角的精神文明 台灣人怎麽看

http://www.CRNTT.com   2009-06-14 11:22:57  


 
             未到位的精神文明 

  經過改革開放三十年的發展,珠三角已累積雄厚的物質文明。中共在十六、十七大報告中清楚指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基礎在於體現物質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以及生態文明。其中,精神文明建設是近年來中共大力推動的重點工作;從去年的北京奧運會到明年的廣州亞運會,中共為求提升國際形象、樹立文明市民新風,舉國上下動員屏除“不文明”的現象及行為,諸如不排隊、隨地吐談、亂扔垃圾、大聲喧嘩、亂穿越馬路、亂按喇叭等;大馬路邊上的政府宣傳標語更是屢見不鮮,中共邁向文明發展社會的決心由此可見。 

  但不可諱言,大陸的精神文明建設,仍相當程度地落後於其物質文明的發展,即使是在繁榮的珠三角,也能從許多小地方窺見端倪。首先,根據二00七年廣州市社科院主編的《廣州社會發展藍皮書》中對大陸主要城市人口文化素質的排行,前六名的城市依序為:北京、南京、上海、廣州、天津、深圳。雖說是廣州、深圳雙雙入榜,但兩市用路人的交通公德心與這樣的排名仍有距離。撇開隨意鳴按喇叭不說,這是現今大陸城市的通病,在廣、深兩市人車爭道、險象環生的情形是常有的事。在歐美許多國家,只要汽車駕駛人在遠處看見有行人要過馬路,不論交通號誌為何,一定會將車輛緩慢停下,禮讓行人優先通過;在台灣,大部分的行人有“自知之明”,會讓汽車先行,倒也落得相安無事。在中國大陸,則許多行人恣意穿越馬路、和駕駛人互不相讓,如遇人車爭道,車輛往往要在千鈞一髮之際才會煞住。 

  另方面,在廣州出租車(計程車)經常在路邊一字排開等生意上門,部分司機會為搶客插隊、占據車道,造成交通阻塞;但他們就算聽見後方喇叭聲震天價響,卻也無動於衷,實在令人費解。搭乘地鐵時,也會因為民眾普遍缺乏“先下後上”的基本禮節,以致經常產生困擾:當進站列車門開啟時,在月台等候的旅客爭先恐後上車,無視要“及時”下車旅客的權益,所以在混亂中常會有人遭車門夾傷,這種情形在台北捷運就相對少見。但是平心而論,廣、深居民的交通公德心還是要比許多內地城市好多了。 

  其次,服務業素質的好壞是精神文明的指標之一。在台灣搭乘過高速鐵路的人都會有一個相同的經驗,即乘客的座椅永遠是面向列車目的地。囿於高鐵列車不能調頭,只能南北來回行駛,所以當列車抵達終點站後,清潔人員會在十分鐘內,完成十二節車廂共九百八十九個座椅的方向轉換,讓乘坐下班返程列車的旅客不致於背對目的地前進。否則,一旦乘坐方向違反列車高速行駛的慣性時,旅客必然感到不適。 

  行駛在廣深鐵路的“和諧號”動車是大陸自行研發的高鐵列車,不僅車廂內設施新穎與台灣高鐵相似,也使原本南北往返深圳、廣州兩地間超過兩個小時的車程縮短為五十八分鐘,珠三角一日生活圈於焉形成。不過,相較於台灣高鐵每班列車轉換座椅的標準作業程序,“和諧號”卻選擇採前半段車廂座椅朝後與後半段車廂座椅朝前的固定配置。換言之,“和諧號”的座椅不會因為發車方向不同而有所轉換,乘客想要有舒適的旅途得碰運氣才行。同樣是鐵道運輸服務業,兩岸在旅客服務細節上便有明顯的差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