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評論文章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中國退出寬鬆政策不會早於發達經濟體

http://www.CRNTT.com   2009-08-10 23:25:48  


  中評社北京8月10日電/央行5日發布的《2009年第二季度貨幣政策執行報告》指出,目前部分國家的政府和央行已開始研究包括量化寬鬆貨幣政策在內的危機應對措施的退出策略。中國證券報發表中國社科院世界經濟與政治所博士趙中偉文章指出,中國寬鬆貨幣政策的退出時機取決於實體經濟的可持續增長能否確立。

  當前,中國經濟復甦的勢頭已經得到確立,有些市場分析人士指出,中國央行在寬鬆貨幣政策的退出問題上面臨兩難境地。支持退出的理由有,實體經濟已表現出企穩回升的趨勢;居民和投資者的通脹預期正在加劇;一部分信貸資金進入股市和房地產市場,資產價格正在快速上漲。反對退出的聲音則表示,目前的經濟增長主要由公共部門的投資拉動,可持續增長的基礎尚未形成;基於為應對金融危機而達成的國際間經濟政策合作共識,各國政府在調整本國貨幣政策時應與其他國家協商一致,以避免對其他經濟體造成損害。選擇貨幣政策的退出時機需要考慮上述兩方面因素的消長變化。

  文章表示,金融危機對中國和歐美的衝擊路徑不同,決定了兩者在選擇合適的退出時機時所考量的因素存在差異。金融危機對歐美經濟體的衝擊首先出現在金融市場,金融市場正常的融資功能遭到嚴重破壞。然後,金融危機從金融市場向實體經濟蔓延,企業的借貸活動受阻,投資萎縮。最終,居民消費受到波及,最終需求下降。對歐美來說,實體經濟具有較強的恢復能力和創新能力,其經濟基礎較為穩固,實體經濟的恢復很大程度上取決於金融市場功能的恢復。在金融危機中,歐美政府出台的救助措施主要針對金融市場,那麼在貨幣政策的退出決策中,金融市場成為貨幣當局不能回避的重要考慮因素。

  金融危機在中國的傳導路徑則與歐美顯著不同。危機首先直接衝擊出口部門,出口需求大幅下降。出口部門的投資減少,該部門就業的大量勞動力收入降低,導致總需求萎縮。由於中國經濟具有較高的對外依存度,出口下降對經濟產生了嚴重的衝擊。相比而言,中國的金融市場受到的衝擊較小,在金融危機中表現較為穩健。於是,修復受損的實體經濟成為中國選擇貨幣政策退出時機的首要考量因素。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