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評論文章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歐洲前途 光明還是暗淡

http://www.CRNTT.com   2009-08-31 00:46:51  


 
  誠然,近些年來,以“社會福利國家”為實質內容的“歐洲模式”面臨著一大堆難題:經濟缺乏活力,財政不堪重負,社會呈現惰性,甚至連模式本身的上述核心原則都難以堅守——歐盟主要國家內部的社會不平等程度都在加劇,加上最近20年國際大環境中“資本”對“勞動”佔據明顯優勢,有人進而全盤否定“歐洲模式”下的“社會福利國家”;還有來自外部的競爭和挑戰。許多發展中國家本來就“學不起”、學不到本身“面善”的“歐洲模式”。而現今新興國家特別是“中國模式”的出現,讓歐洲人尤其感到不安。

  如果“中國模式”被證明是成功的,那麼西方人的文化心理、宗教優越感、發展模式、價值觀等一系列根本的東西都會被證明僅僅只是“一種選項”,而非“唯一真理”。歐洲人更擔心“中國模式”的實質內容,他們認為,在世界經濟和國際政治的等級體系中,中國的發展將伴隨著一個“非民主的”、“非自由主義的”國家的興起,它正在發展成為一個與西方競爭的、可以為其他國家借鑒的獨特的秩序政策模式。這是他們所不願樂見的。但是歐洲人必須認識到,只有通過他們自己的更大努力,有效地保持和進一步改善“歐洲模式”的本質積極因素,才能鞏固和加強它在世界的影響力和吸引力。為此,歐洲人正在努力改革和聯合,而歐洲的前途正系於改革和聯合。

  歐盟存在三重價值

  以2009年4月倫敦20國首腦會議和6月葉卡捷琳堡“金磚四國”首次峰會為象徵,世界經濟政治格局似乎正在開始醞釀出現新一輪的大變動,趨勢是“新興國家”走向“崛起”,西方國家地位相對下降,歐洲人對此特別敏感。在這一走向世界新格局的大變動中,中國和歐盟是兩個備受重視的實體,不過是從兩端受人關注,即世人普遍“看好”中國,而不少人“看衰”歐盟。許多人預測中國在明年(2010年)就將趕上日本,成為僅次於美國的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在這種背景下,歐美西方國家和集團對中國的態度也在發生微妙的變化。
 
   2006年10月歐盟出台的強調“責任”和“競爭”的對華政策文件也許是這方面的信號之一。他們都把中國看成是一個“複雜的存在”:中國既是一個巨大的市場,是有價值的經濟夥伴;又是經濟、工業和能源資源領域的競爭者,是政治和戰略上的“對手”甚至“威脅”。而歐盟及其成員國則特別擔心它們在國際外交諸多方面的影響會隨著中國影響的擴大而縮小。在可測將來世界經濟四強(美國、中國、日本、印度)的名單中沒有一個國家來自歐洲。最近的國際金融危機將進一步減少歐美在全球事務中發揮作用所需的實力、信譽和道德力量。再考慮到歐盟國家經濟長期不振,歐洲一體化進程近年連連受挫(例如《歐盟憲法條約》和《里斯本條約》2006年和2008年先後被否決),歐洲內外一直有人對歐盟的前途心存疑慮。

  然而,筆者並不那麼認同某些過於高估中國、低估歐盟的觀點。迄今為止,中國的迅速壯大主要來源於經濟成就,而不是軍事強制力,也不是文化感召力,更不是政治意識形態吸引力。但是即使在經濟領域中國也依然存在著不少難題,更何況在其他方面更有許許多多事情要做。中國依然是一個發展中國家。至於中國對外部世界的影響,這是一個自然發展的過程。當今中國不僅沒有足夠的政治意願來充當“國際領袖”,而且也沒有足夠的經濟實力來擔當這一“領袖”角色,更不具備全球性大國的內部制度條件。至於歐盟,雖然它的力量相對有所減弱,但它仍然是世界經濟與國際政治中一支十分重要的力量。歐盟在維護世界和平和發展世界經濟方面是一支“穩定的力量”;在世界走向多極化、多元化進程中,在發揮國際問題調解人、仲介人作用方面,以及在擔當“南北橋樑”角色領域內,歐盟是一支“平衡的力量”;歐盟為世界提供了一種可供選擇的“社會福利國家”模式,並以“歐洲聯盟”的形式在世界區域整合方面處於領先地位,在這些方面,歐盟在某種意義上可以說是一種“榜樣的力量”。有人對歐洲一體化進程中不時出現的挫折甚至失敗往往報以不屑的眼光和嘲諷的口吻。其實,人們應該知道,這是一樁在歐洲眾多獨立自主的民主國家(目前是27個國家)之間進行的偉大而又艱難的事業。歐洲一體化能夠進展到如今這般地步,例如“我們之間再也不許發生戰爭”的新政治文化早已被西歐國家牢牢地接受,歐盟成員國的經濟立法大約已有三分之二來自布魯塞爾歐盟總部,這實在都是了不起的成就。歐洲也許又一次在為未來人類社會試探開闢一條新路。恰當地判斷歐盟,也有利於中歐關係的發展。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