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評論文章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理性看待中國經濟復甦短板

http://www.CRNTT.com   2009-10-17 09:45:54  


 
  政府十分清楚,中國經濟一直飽受產能過剩之苦。這正是刺激方案中政府投資之所以集中在基礎設施領域、而非興建新工廠的原因。不過,一個以投資為中心的擴張性財政政策仍面臨著一些問題。由於倉促上馬及執行中監督力度不夠,基礎設施建設中的浪費現象比比皆是,而這股基礎設施建設熱潮的預期收益也不容樂觀。 

  文章指出,應動用更多的資源,構築一個完善的社會保障體系,從而使家庭消費能夠在拉動經濟增長方面發揮更大的作用。政府支出也應有益於私人投資,並有助於中小企業的發展,但許多地方政府卻在壓擠這些企業,以彌補稅收不斷下降的影響。
 
  面對外部需求突然減少導致的產能明顯過剩,中國政府正想方設法穩定出口增長。退稅已成為一項重要的出口激勵政策。但不幸的是,更有可能出現的情況是:由於美國對其經濟失衡進行調整--特別是消費減少———出口市場萎縮的狀況難以改變。
 
  在對外貿易方面,中國的結構調整在很大程度上是全球經濟危機導致的被動調整,而非主動調整。中國不妨加大消除內外價格扭曲的力度,以減輕對外部市場的依賴。儘管中國的危機管理成功地實現了經濟復甦,但在結構性調整方面的成就仍喜憂參半。
 
  第二個問題。2009年上半年,銀行新增貸款7.3萬億元人民幣,超出全年的官方目標。信貸增速高得驚人,廣義貨幣供應量(M2)的情況亦是如此,相對於GDP的增速創下了歷史新高。其結果是,金融市場流動性泛濫。 

  誠然,為了應對全球金融危機及國內經濟放緩,中國應採取寬鬆的貨幣政策。然而,中國並未遭遇流動性不足和信貸危機,其貨幣乘數一直也基本穩定。中國不必像美國那樣動用直升機漫天撒錢。 

  流動性過剩已導致資產泡沫再度抬頭。目前階段,由於產能過剩,通脹暫時還未構成威脅。不過,鑒於廣義貨幣供應量為GDP的160%以上,當遭受內部或外部衝擊時,形勢隨時會發生變化,且變化速度可能會很快。全球政策制定者都在關注美聯儲的下一步舉措。中國貨幣當局或許也需要思考其退出戰略。
 
  文章最後說,要想實現可持續的復甦,中國必須在危機管理和結構性改革之間取得微妙的平衡。如果中國無法解決其結構性問題--包括對出口的依賴、高投資率和收入差距懸殊———將不太可能保持持續的增長。無論是進行結構性調整,還是制度性改革,本輪危機都為中國提供了良機。果斷採取必要措施,符合中國和整個世界的利益。


 【 第1頁 第2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