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評論文章 】 【打 印
後危機時期中國宏觀調控的三大目標

http://www.CRNTT.com   2009-10-25 09:37:34  


中國經濟正在複歸其正常的增長軌道
  中評社北京10月25日訊/中國經濟加速回暖,今年實現GDP全年增長“保八”目標已無懸念。這是從22日國家統計局公布的今年3季度中國宏觀經濟數據中獲得的最深印象。上海證券報發表評論員樂嘉春文章表示,中國經濟正在複歸其正常的增長軌道,中國經濟復甦的基礎也將變得更加穩固。為了推進和支持後危機時期的經濟發展,中國正在積極調整宏觀調控的重點與目標,後危機時期的宏觀調控將主要圍繞著以下三大目標展開。

  一是促進經濟的持續均衡增長。從統計數據來看,今年前三季度的GDP增長要好於預期,前三季度GDP同比增長7.7%。並且,GDP增長逐季加快,一季度增長6.1%、二季度增長7.9%和三季度增長8.9%。按照目前GDP的季度增速推測,今年GDP全年增長將肯定超過8%,明年則將可能超過9%,回歸到金融危機之前的增長水平。但鑒於當下推動經濟增長的主要動力是投資需求,經濟刺激政策的後續效應很可能會促使GDP增速繼續加快,甚至會超過10%。

  從現有的研究來看,中國潛在的GDP增長速度落在9%-10%之間,一旦GDP增速加快且超過10%,主要依靠內需(投資和消費需求)的中國經濟增長將消耗巨大,也是不可持續的,因為預期未來一年內美國等國經濟的緩慢增長將拖累淨出口對經濟增長的貢獻度。所以,外需下降,中國將可能暫時告別超過潛在GDP增長速度的時代。

  從經濟增長的可持續性角度分析,未來中國GDP增長的合適區間應為8%-10%。也就是說,為了避免後危機時期經濟出現“偏冷”或“偏熱”的過大波動,中國宜將經濟增長速度保持在這一增長區間內。

  因此,如何調整或可控經濟增長速度,避免經濟的大起大落,促進經濟的持續均衡發展,將是未來中國宏觀調控的主要目標之一。

  二是調整經濟結構,使經濟增長更有質量和效益。事實上,“調結構”的目標之一是要改變傳統的經濟增長方式,即從過去過於依賴出口導向型向擴大內需特別是擴大消費的經濟增長方式方向轉變。確實,國際金融危機及“全球經濟再平衡”等因素,促使了中國加快經濟增長方式轉變的進程。今年前三季度經濟數據似乎證實了這一點,在前三季度GDP同比增長7.7%中,最終消費對經濟增長貢獻4個百分點,投資貢獻7.3個百分點,淨出口貢獻是負的。

  但是,問題是拉動經濟增長主要依賴於投資需求增長,這種擴大內需拉動經濟增長的模式是否可持續?這就有了“調結構”的另一個目標——要平衡消費、投資和淨出口對經濟增長的貢獻。儘管目前淨出口的負值影響仍然存在,但我們可以出台相關政策措施來進一步擴大和刺激消費需求,而不是過於依賴於對GDP增長有短期拉動效應的投資需求,通過改善內需的結構來促進經濟持續均衡增長。

  “調結構”的第三目標是進行產業結構的調整。其中,最重要的一項工作是抑制部分行業的產能過剩及重複建設。

  通過“調結構”,提高中國經濟增長的質量與效益。因此,在追求經濟持續均衡增長的同時,我們還要積極推進“結構”的調整,這將成為未來中國宏觀調控目標的重中之重。

  三是管理好通脹預期,關注潛在的通脹風險。儘管前三季度的經濟數據並未顯示存在著通脹問題,如7月份、8月份和9月份CPI分別同比下降1.2%、1.2%和1.1%,同期PPI分別同比下降8.2%、7.9%和7%,但近幾個月來CPI和PPI環比都出現了上漲,這表明通脹的預期正在形成與強化。

  確實,當經濟已出現實質性復甦之後,一系列市場跡象已顯示,儘管產能過剩等因素促使目前PPI仍為負值,但CPI構成中食品價格的上漲、國際油價突破80美元、美元貶值導致過剩流動性及國內公共品漲價等因素都預示了當前的通脹壓力正在擴大,潛在的通脹風險更值得關注。

  因此,如何正確引導社會公眾對通脹的預期,管理好通脹預期將是未來中國宏觀調控的第三個重要目標。

  文章指出,對中國宏觀調控目標進行適時、適度調整,表明危機後時期中國經濟發展的重要任務依然是“擴內需、調結構”,但重視通脹預期,則反映了中國已意識到經濟復甦後的潛在通脹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