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評論文章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理性看待中國經濟復甦短板

http://www.CRNTT.com   2009-10-17 09:45:54  


要想實現可持續的複蘇,中國必須在危機管理和結構性改革之間取得微妙的平衡。
  中評社北京10月17日訊/中國經濟已從全球衰退中強力反彈。官方數據顯示,中國今年第二季度國內生產總值(GDP)同比增長7.9%。目前幾乎可以肯定,中國今年的GDP增幅將超過8%。但一些問題正隱隱浮現。中國紓困方案導致的投資增長,有可能令本已嚴重的產能過剩問題進一步加劇,而資金的注入已經在催生資產泡沫。
 
  經濟參考報發表中國經濟50人論壇成員、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經濟與政治研究所所長餘永定文章稱,中國採取刺激性措施的動機十分簡單。中國沒有遭受西方那種金融危機,但卻受到了其次級債效應的明顯影響,導致出口驟減。2007年,中國出口增幅為25.7%,出口對GDP之比高達36%。而去年11月份,出口同比下降2.2%,且此後一路下滑。今年5月,出口同比驟降26.4%。出口下降對GDP增長幅度的拖累作用可能達到了3個百分點。如果計入間接影響,對中國2008年經濟增長率的拖累甚至可能超過了5個百分點。 

  中國政府的反應非常迅速。2008年11月,政府出台了4萬億元人民幣(合5800億美元)的經濟刺激方案,在2009年和2010年兩年落實。刺激藥方的“劑量”很足,為2008年GDP的14%。 

  文章認為,中國有能力負擔如此規模的擴張性財政政策。過去10年來,中國的預算赤字很低,2007年還出現了預算盈餘。因此,即使推出了刺激方案,中國的債務可能也僅占GDP的20%左右。政府有足夠的回旋餘地。 

  不過,這就帶來了第一個問題。刺激方案中最重要的組成部分,是基礎設施投資。長期以來,固定資產投資一直是中國經濟增長最重要的驅動力,進入21世紀以來,這部分投資的增速一直高於GDP增速。由於固定資產投資具有在短期內創造需求、在長期內創造供給的雙重功效,在一般情況下,投資率的上升短期內將迅速創造出過度需求,隨後,經濟將從過熱階段轉向產能過剩。相應地,通脹壓力也會為通縮壓力所取代。 

  2003年年底以來,中國宏觀經濟政策的主要目標是抑制經濟過熱。由於過熱主要是由固定資產投資的迅速增長引起的,產能過剩也隨之不斷增加。但由於外部需求強勁,產能過剩局面並未立即顯現。不幸的是,政府未能有效控制住投資過熱。譬如,政府2004年曾試圖遏制鋼鐵行業的投資熱,當時中國的鋼鐵產能為4億噸。而到了2007年,鋼鐵產能已突破6億噸。只是當出口暴跌之後,產能過剩的嚴重程度才以一種令人矚目的方式顯露了出來。 

  要想維持可觀的經濟增長率,同時避免大面積失業情況的出現,中國政府只剩下了一個選擇:用國內需求來取代急劇萎靡的外部需求。從短期來看,刺激國內消費的難度很大;投資需求成了唯一的選擇。經濟刺激方案的後果是:2009年上半年,固定資產投資增長率同比上升36%,而中國的投資率可能已突破了GDP的50%。 


【 第1頁 第2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