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評論文章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 
大陸傳產台商如何化危機為轉機

http://www.CRNTT.com   2009-11-28 08:55:27  


 
       二、各類台商、衝擊不同 

  自1987年前後,政府開放探親,企業藉此西進,迄今已有20餘年歷史。回顧過往的20餘年間,雖可見幾波潮流起伏,包括90年代上半的傳統產業外移珠三角,90年代末期2000年初期的IT產業佈局長三角,以及2000年晚期的食品業台商崛起等。若根據其西進的模式,尤其目前所處的危機來看,大陸台商其實可以區分為三大類。其一是“傳產台商”、其次是“科技台商”、最後是“內銷台商”。前兩種基本模式類似,均在利用對岸豐富廉價的生產要素,維繫台商的出口競爭力,繼續佔有或擴大國際市場。但這樣的西進模式,到了2007年左右,因為整體環境發生巨大變化,“科技台商”尚能維持不墜,但“傳產台商”卻必須進行徹底的調整,否則無以適應內外形勢。“內銷台商”的經營,近年表現一支獨秀 — 諸如康師傅、統一、旺旺等企業 — 不但品牌家喻戶曉,更是股票獲利的保證。而且就經營策略而言,確有傳產台商可資取法處,有鑒於此,本文將自上述三類台商的經營模式,進行比較分析並對傳產台商提出建議。 

  在深入分析之前,先就三類台商的基本經營模式進行勾勒。首先,所謂“傳產台商”,規模上多數為中小企業,特質上大多屬勞力密集,經營者則多為黑手起家(技工轉老闆),市場上則直接間接都是出口導向。這類傳產台商外移的時間多為80年代晚期至90年代中期,地點則以廣東的東莞、深圳、中山附近為多,福建、江浙也有分佈。其次則為“科技台商”,規模上多為中大型產業,特質上仍依賴廉價勞力,但相對依賴技術或資本優勢,經營者則多為專業技術或經理人員,市場上則直接間接仍屬出口導向。這類科技台商外移的時間多為90年代中期之後,地點則以長三角為中心,昆山為代表,其他如廣東等地也有分佈。最後則為“內銷台商”。其規模上有大有小,特質上兼顧廉價勞力與資金技術,但最關鍵的優勢在品牌經營,領導企業者也多為專業技術或經理人員,市場上則轉以內銷為主。這類科技台商外移的時間有早有晚,地點分佈則廣及全中國大陸的一、二線城市,不論生產基地為何,各城市都廣設分銷據點。 

  根據我們對於“內銷台商”的分析,其經營上大概有幾項特點,或許可以為傳產台商所參考。首先,“鎖定內銷、貼近本土”。此類台商都不特別標舉自身的外來形象,反而用心貼近市場,關心民眾需求,盼與中國大陸市場一起成長。其次,“投注資源、經營品牌”。此類企業多重視品牌形象,爭取消費者認同。再其次為“強調通路、策略結盟”。此類企業多積極從事行銷通路的構建,若一時之間無法構建自身通路,則往往與當地企業進行結盟。最後,“政商人脈、政策風向”。這類企業通常會努力經營政商關係,常能在政策變化之初,便能掌握政策動向,及時提出因應的辦法,甚至可以適時反映,遊說政策的調整。由於具備上述的優勢,“內銷台商”才能利用“中國崛起”的勢頭,逐漸竄起壯大,創造出自己的一片天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