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評論文章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中國應有怎樣的“低碳經濟”戰略

http://www.CRNTT.com   2010-03-04 08:36:27  


  中評社北京3月4日訊/世界經濟今天想要徹底擺脫金融危機的陰影,放心讓刺激政策及早“退市”,就須盡快尋找到一個新的可持續的增長方式。為此,歐洲多個工業國家已搶先一步發起了打造“低碳經濟”的浪潮,爭取在下一輪經濟增長過程中,超越美國成為世界的領頭羊而分享到由此帶來的巨大財富。前不久的哥本哈根會議,充分展露了他們的這種雄心。

  《上海證券報》發表復旦大學經濟學院副院長孫立堅文章表示,作為當今全球最大的發展中國家,中國政府去年11月宣布,到2020年單位國內生產總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至45%,作為約束性指標納入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中長期規劃,並據此制定相應的國內統計、監測、考核辦法。由此,社會各方對今年兩會有關低碳經濟的政策討論寄予厚望。

  文章分析,從“新標準”市場導入的視角,一旦中國社會進入世界各國都為環境惡化所迫不得不接受 “低碳經濟”新時代,中國經濟的主導權將會發生怎樣的變化:

  首先,試想一下,如果我們拿出追趕歐洲低碳技術的勇氣,花大力氣從產業結構、產品升級和技術創新等環節上脫胎換骨地引入低碳經濟新標準,那麼,中國現有的靠非低碳標準的市場打造出來的產業和企業的生產能力及市場競爭力就會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戰。尤其我們注意到,發達國家人均收入達到1萬美金以後,碳排放量才開始明顯下降。而今天中國農村的城市化、工業化,先進的裝備製造業的生產等都帶來了對能源要素的巨大需求。無論是通過控制排放的產業政策(比如,產品准入標準、清潔技術激勵、可再生能源的創造和保存等),還是通過市場交易機制(比如,碳稅、碳交易等手段)來化解,都會帶來不可估量的產業調整成本,而這些成本如果一味地讓政府負擔,財政支出的壓力就會使其不可持續,如果一味讓企業承擔,則靠加工貿易贏得競爭優勢的廣大民營企業,是不可能自主地來轉移新能源的高成本或由自身內部來消化成本的。所以,在這個問題上,雖然我們應對人類共同生存的環境保護問題表示出極大的關注,並擔負起我們應盡的責任,但是,全社會從現在就開始大張旗鼓地走進低碳社會,可能會給中國帶來新一輪的產能過剩,由此而來的社會協調成本將會事倍功半,甚至不可持續。所以,在尋找到降低成本的有效機制之前,我們還是要和新興市場國家一起設法阻止由歐洲國家按照他們的國情所設定的這一新標準的快速推進。 


【 第1頁 第2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