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評論文章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 
鄭永年:罷工潮與中國的轉型動力

http://www.CRNTT.com   2010-07-07 09:08:38  


 
勞方意識的增強

  但是中央政府的政策轉型對勞方則有很大的影響,這直接導致了勞方權力意識的產生和強化。尤其是對年輕一代人(80後和90後)的影響更大。他們的父輩從毛澤東的艱苦生活時代過來,對艱苦的工作條件能夠理解和忍受,不會隨意表達不滿;但改革開放後出生和成長起來的年輕人就不一樣了。他們對物質生活和公平正義的要求很高,忍受物質艱苦和社會不公的能力遠低於父母輩,並且也傾向於表達自身的不滿。從政策轉型的角度來說,勞方意識的增強有利於中央政府的經濟轉型,因此是有利因素。在中國目前地方政府和資方構成利益共同體的情況下,沒有勞工方的壓力,中央政府制定的任何政策都很難執行下去。只有結合了勞工壓力,政策才會有推行下去的可能。
  罷工潮發生了,這既不可避免,也並非是消極的。關鍵在於如何處理勞工運動。處理得好,中國經濟就可以逐步逃離目前在政府、資方和勞工三者之間的惡性循環。惡性循環指的是這樣一種情形:資方利用廉價勞動力,沒有動力通過提高技術和管理方式來提高勞動生產力;地方政府只關注GDP和就業,自然和資方結成聯盟;而勞方也以出賣低廉的勞動力為主,沒有動力來提升自己的技能,始終停留在低層次的技術水平。這種惡性循環一直是中國產業得不到升級、經濟結構得不到轉型的一個主要原因。

  勞工運動處理得好,就可以有助於兩種結構的轉型。第一是產業結構和經濟結構的轉型。這個方面的轉型,至少就中央層面來說,思想和政策方面早已經準備好,主要的問題是沒有動力。現在勞動方有了壓力,政策的執行就變得可能。從日本和亞洲“四小龍”以往的經驗看,這會促使中國經濟向資本密集型和技術密集型轉變。第二是階級和階層結構的轉型。中國現在還沒有形成相當規模的中產階級或者階層,社會結構呈現出兩頭大、中間小,或者“工”字型結構。這樣的社會結構是最不穩定的。只有發展出一個龐大的中產階層,社會穩定才會有保障。在中產階級成長過程中,來自一次分配的勞動收入最為重要。中國中產階級一直得不到壯大的最主要障礙,是勞動者收入過低。一次分配是中產階級的主要經濟根源,二次分配不能培養出一個中產階級來,而只是在保護業已產生的中產階級方面起到很大作用。

處理不好勞工運動後果嚴重

  勞工運動如果處理不好,就很危險。無論是政府、資方和勞方都存在著政治化的傾向性。政府方面可能因為懷疑勞工運動會影響經濟發展和社會甚至政治穩定,採取強制性的高壓措施,從而激化和勞方的關係。勞方如果其條件不能得到滿足,也有可能使運動政治化,把單純的爭取工資和福利的經濟事件轉化成為政治事件。不過,政府和勞方這兩者之間無論怎樣互動,都會對資方產生深刻的影響。如果政府站在資方這邊,那麼勞方就會不滿;如果政府站在勞方一邊,資方就會不滿。無論是資方的不滿還是勞方的不滿,都會有後果的。勞方的不滿會導致勞工運動激進化,資方的不滿會導致投資積極性的下降,甚至不投資。

  要實現政府、資方和勞方三者關係的良性循環並不容易。不可否認,到目前為止,資方所支付的工資水平過低、資方盈利水平過高。但從長遠來看,工資水平的提高必須是隨著技術水平的提高而提高。資方(尤其是外資)現在所重視的,就是中國的廉價勞動力。廉價勞動力、土地成本和環保要求低是資方投資中國的最主要考量。土地成本現在上去了,環保也不能忽視了,唯獨還可以考量的就是低勞動成本。如果勞動成本也控制不了,如果要繼續盈利,那麼就要增加附加值。但高附加值取決於技術水平。在沒有技術水平提高的情況下,勞方的抗議可能會無濟於事,因為薪酬待遇的調整空間有限。資方在無利可圖的情況下,會選擇少投資或者不投資。如果出現這種情況,那麼無論對哪一方都沒有利益。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