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評論文章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中國經濟轉型必須跨越五座山

http://www.CRNTT.com   2010-07-12 07:53:08  


 
  文章指出,在一個體制、機制與運行模式都發生不同程度變形的環境下來調整經濟結構,其難度與複雜程度都會遠遠地高出人們的想象。中國經濟要有效地完成結構轉型,必須跨越五座山。 

  第一座山是棄速度。30多年來,中國經濟的發展一直是速度第一質量第二,當速度與效率發生矛盾時,我們都往往是優先考慮速度。在這方面,去年就最為典型。在2008年底,中國經濟中的深層次矛盾就已經開始顯露,結構性矛盾也已經相當突出。但當美國的次貸危機爆發後,我們在沒有審慎分析中國經濟現實和主要問題的基礎上就倉促地推出了大規模的救市計劃,大量救市資金流向了本來就應該淘汰的過剩產能與企業,這就使本來已經十分嚴重的結構性矛盾更加嚴重。今年以來,我們開始把調結構作為宏觀經濟政策的首要任務,但當歐洲主權債務危機爆發後,我們的宏觀調控又開始變得舉棋不定,不但調結構的目標在一定程度上發生了動搖,甚至還在一定程度上出現了重蹈去年覆轍的征兆。如果我們的宏觀經濟政策不能有效地越過“保增長”這座山,那麼調整經濟結構的目標就不但會落空,經濟轉型的任務也很難有效推進並順利實現。時間拖得越久,積累的矛盾就會越多,對經濟的轉型就越不利,經濟的長遠發展就會越困難。

  第二座山是轉理念。經濟增長到底是為了什麼?這個似乎早就解決了的問題有必要重新研究。必須看到,中國經濟的轉型不僅僅是經濟增長模式的轉變,而且是發展理念、發展機制、發展方式與發展動力的全面轉換。經濟的發展不能以GDP作為主要衡量指標,而必須把人民福祉的提升和幸福指數的提高作為目標。去年宏觀經濟決策的最重大失誤,是為了實現“保8”而把大量的信貸資金投入了房地產市場,不但催生了巨大的房地產泡沫,而且也大大激化了本來就十分嚴重的社會矛盾。如果經濟增長的結果是人民群眾連房子都買不起,並且以犧牲整整一代人——大多數的80後和90後都既付不出首付又付不起月供因此連“房奴”都當不起而只能做“蝸奴”,那麼這樣的經濟發展與經濟增長就是失敗的,甚至可以說,這樣的發展即使沒有也無妨。經濟轉型並不只是要扶植幾個企業與幾個產業,而是發展機制、發展方式與發展動力的全面轉換。現代經濟體制與傳統經濟體制的最主要區別就在於:傳統經濟體制下的經濟發展是靠行政權力撥動的,現代經濟體制下的經濟發展則是湧動的。沒有市場的全面發育、沒有競爭的充分展開、沒有殘酷的優勝劣汰,不但產業的升級換代難以形成,而且新的經濟增長點也難以在競爭中產生與擴散,這就會使經濟轉型缺乏應有的機制與動力,轉型的時間就會被大大拖延,轉型的難度也會成倍增加。

  第三座山是創機制。結構轉型主要有兩種方式:一種是在的發展中轉型。發展中轉型的基本前提是要有一個完善的市場和充分的競爭,並通過競爭的優勝劣汰來淘汰落後產能並發展先進產能,這種轉型方式雖然殘酷但社會的代價最小,經濟的波動也最小。由於中國的市場經濟是國有壟斷加行政控制的市場經濟,因此中國的經濟轉型要想在發展中完成,其可能性可以說是微乎其微。另一種是在危機中轉型。危機中轉型的社會成本最高,經濟的代價最大,但在整個經濟的全面轉型已經刻不容緩並且通過發展轉型已無可能的時候,危機中轉型就是不得不接受的方式和途徑。貨幣政策與財政政策只能解決總量問題而不可能解決結構問題,結構問題的解決必須主要靠市場機制與市場競爭來實現。去年的全球金融危機給中國提供了一個千載難逢的在危機中轉型的重大機遇,但由於決策失誤,不但這樣的機遇被白白喪失,卻反而進一步加重了本來已經十分嚴重的結構性矛盾,使得中國經濟的轉型之路變得更加艱難,包袱也更加沉重。今年的宏觀調控把調結構作為主題和主線,這本來是要矯正去年的決策失誤,但在歐洲主權債務危機爆發、全球經濟面臨二次探底的危險出現之後,我們的宏觀政策又變得舉棋不定。可以說,當前的宏觀經濟政策就是在走鋼絲,不在別人的危機中調結構,就只能在自己的危機中調結構。在流動性已經泛濫成災的嚴峻形勢下,再繼續實施寬鬆的貨幣政策與財政政策,就會招來“滯漲”的重大隱患,甚至可能給經濟帶來嚴重危機。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