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評論文章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第9頁 第10頁 第11頁 第12頁 】 
佛舍利:千年入世與出世

http://www.CRNTT.com   2010-08-13 13:44:25  


 
  漢民族的避風港

  身份、年紀各不相同的南京人,在一處寺廟遺址形成記憶交叉並非偶然。南京以六朝古都、十朝都會,2400多年建城史聞名,其佛教歷史亦可以上溯1780多年、至漢獻帝末期。不僅佛寺、塔院已成為它的標識,中國最早關於佛舍利的傳說也發生在南京。

  據唐代僧人法琳《辨證論》,南朝至梁代,南京有佛寺2846所、僧尼逾8萬人。諦如說,大報恩寺所在的南城一直是南京佛教的中心地帶。所謂“南朝四百八十寺”大多就在古長幹裡這個區域。

  南京曾有10次瘞藏舍利的經歷,每一次也都與佛教的大起大落有關。如隱藏大報恩寺佛頂骨的天禧二年,正是宋真宗重修長幹寺、大興佛法之時。正是在宋代,佛教的中心從印度逐漸轉移到中國。

  再如玄奘法師舍利在宋末的戰亂中棄於荒山陋廟,被天禧寺主持演化法師帶回南京密藏供奉,而天禧寺與長幹寺正是大報恩寺的前身。

  南京是古代中國江南地區最早傳播佛教文化之地,每每世到末法、禪道中斷,南京也成為佛法存繼之地。近時如太虛法師在清末民初天下動蕩之際,在南京毗盧寺開展“佛教新運動”, 提出“教理、僧制、寺產”三大宗教革命。

  他後來回憶:“我則從佛教本身改革以建立新佛教為事,乃在南京臨時政府成立後,即赴南京發起佛教協進會,就毗盧寺設籌備處。”

  南京存續佛教文化並成為複蘇、振興之地有著深刻的歷史根源。

  佛教自兩漢傳入中國,經過從魏晉到南北朝的快速發展,到隋唐之前基本完成了本土化。這一時期的佛像也不再穿著袒露右肩的印度僧裝,而是中原服飾。佛教的傳播者在相當長時期內著力與占據主流意識形態的儒學融會貫通,並以佛教內容比附儒學概念,使其以外來宗教之源成為漢文化的一部分。

  這樣,當外族自北方入侵,佛教便隨漢族王朝南下。以南京虎踞龍盤之勢,進可北上中原、退可南下濱海。長江以剛勁之力在此為漢民族攬得一個避風港。

  對於這一歷史境遇,許多人以“偏安”形容。但不得不承認,自東晉至清末,南京一直是漢民族最後的壁壘。失南京,則漢民族盡失天下。

  幾多豪傑也曾經從南京北進、冀望克複神州。無論成功與否,漢民族之精氣可見一斑。

  相依為命

  值得注意的是,漢文化曾多次“同化”以武力南下的北方游牧民族,反複演出“征服者被征服”的戲劇。而佛教在其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西晉後,中國北方陷入少數民族國家混戰。在後趙、前秦等大國,佛教都對統治者產生了重要影響。比如後趙國主羯人石勒推崇僧人佛圖澄,下詔書“中州胡晉略皆奉佛”。

  另一位著名僧人道安在江南為前秦國主符堅俘獲後,不僅為苻堅視為“神器”,甚至一度勸阻他不要南下攻晉。

  至隋唐代際,佛教在中國開花結果,分門立派。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第9頁 第10頁 第11頁 第12頁 】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