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評論文章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第9頁 第10頁 】 
費孝通與中國文化自覺

http://www.CRNTT.com   2010-11-02 13:31:38  


 
  在一個變遷很快的社會,傳統的效力是無法保證的。儘管一種生活的方法在過去是怎樣有效,如果環境一改變,誰也不能再依著老法子去應付新的問題了。所應付的問題如果要由團體合作的時候,就得大家接受個同意的辦法,要保證大家在規定的辦法下合作應付共同問題,就得有個力量來控制各個人了。這其實就是法律。也就是所謂“法治”。

  法治和禮治是發生在兩種不同的社會情態中。這裡所謂禮治也許就是普通所謂人治,但……禮治和這種個人好惡的統治相差很遠,因為禮是傳統,是整個社會歷史在維持這種秩序。禮治社會並不能在變遷很快的時代中出現的,這是鄉土社會的特色。

  在我有限的閱讀中,沒有任何其他現代或古代學者比費孝通先生的這些解說,在抽象層面上,更自然、真切且系統展現了儒家倡導的“禮”和“禮治”對於傳統中國社會的重要性。如果考慮到傳統中國基層農耕社會的極少流動性,這些“禮”確實是普通民眾生活秩序的“綱”(基本支撐點)和“常”(始終存在)。考慮到傳統農耕中國幾乎是“天不變道亦不變”的狀況,考慮到“禮治”實際履行的維繫社會和平穩定的重大社會功能,考慮到“法治”執行所需要巨大財力、信息以及很難監督防止的濫官污吏,確實很難設想在傳統中國有可能拒絕“禮治”而僅僅依靠“法治”。這種並不雄辯卻令人無法拒絕的生活邏輯展示和合理性分析論證,在費孝通的著作中,可以說隨處可見。

  費孝通因此針對20世紀的激進者,實際上為儒家文化的歷史合理性提供了溫和卻又是最強有力的辯護。但他不像梁漱溟那樣更多用想象的三種文化對比,借助某種形式的進化論在情感上呼喚皈依者,也不像牟宗三那樣強調儒家所謂的“內聖外王”的傳統,沒有激進者或新儒家的那種強烈情感衝擊,但他的語境化解說卻把儒家文化同我們的日常生活經驗更緊密地結合起來了。在現代生活一步步切斷儒家在中國的生活情感之根的時候,費孝通使它在中國社會獲得了智識學術之根。

承繼的創造

  但費孝通是一位現代學人。這就注定了他不是儒家的辯護者、衛道者,不是歷史知識和傳統的固守者。他對儒家思想是有貢獻的,如果不是把貢獻僅僅理解為闡釋和捍衛儒家命題的話。

  首先,鑒於歷史上的儒家思想一貫堅持的是純闡釋學傳統,那麼費孝通實際上開始了(如果還不能說創造的話)現代社會科學的儒家思想傳統。

  例證之一是《生育制度》對鄉土中國婚姻家庭繼承制度的分析。費孝通充分演示了其發生的邏輯、效用和結果,不僅顛覆了自由戀愛為基礎的現代婚姻制度的先驗道德優越性;在“單系偏重”一文中,他還從社會整體合理性角度有效反駁了自由主義話語對中國農業社會中財產繼承問題上男女不平等的指控。諸如此類的分析支持了與儒家思想相聯繫的一些鄉土中國的實踐,但不是訴諸權威,而是運用了社會科學的研究方法。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第9頁 第10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