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評論文章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 
李叔同晚年何以弘法不避儒語?

http://www.CRNTT.com   2011-07-23 09:52:41  


 
  弘一大師這一段話,實質上已觸及物質與精神的關係。從哲學層面來看,“色”與“空”二律背反,相輔相成。就如美學家朱光潛先生在弘一大師誕辰100周年題辭中所說的,他是“以出世的精神,做入世的事業”。

  李叔同是一位偉大的藝術天才,這是一個多世紀以來人所公認的。他的出家所以引起學界的震驚,就是因為這一舉動意味著一位天才藝術家的毀滅。甚至有人情急而戾,說:“李叔同放著藝術家不當,而去當和尚,看來,天才與瘋子之間沒有太大的距離。”

  行文至此,我想插入一點個人近日的體會。我們在寫話劇《芳草碧連天》的時候,因為是為話劇100年紀念,所以只寫了他的前半生,寫他對於新文化(包括話劇)方面的貢獻,出家一事則點到為止(只在一頭一尾有佛家的畫面)。在討論劇本時,有人提出異議,認為必須加上三分之一的佛,否則便不完整,人物便沒有分量。我們反覆斟酌,覺得這很困難,一部話劇沒有那麼大的容量。後來,我們請大悲禪院的智如法師來看戲,倒是這位出家人很客觀,他看戲後給這出戲定了個調,讓大家心服口服。他說:“為紀念中國話劇100年,你們寫了弘祖光明的前半生,寫了他輝煌的藝術成就,愛國精神,這也是對弘一大師的宣傳,也是一件功德無量的事。弘一大師博大精深,沒有前半生的藝術輝煌,也就沒有後半生的佛光慧業。”

  弘一大師39歲看破紅塵,放棄藝術,遁入空門,選擇了他人生最後的坐標,也決非一般常人之舉。他的藝術光輝和佛門慧業交相映襯,孰是孰非,撲朔迷離,也許是他留給後人的永久之謎。

  作者:趙大民 李鬱文 來源:《 中華讀書報 》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