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評論文章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 
鄭永年:開放是中國政治改革的生命

http://www.CRNTT.com   2010-12-09 09:17:09  


 
  從文化角度理解中國政黨制度

  在漫長的中國歷史中,開放是中國文明最主要的特征。和其他宗教文明不同,中國文明的主題是世俗主義。宗教文明的一個最大特點就是排他性(exclusive),而世俗文明的最大特征就是包容性(inclusive)。包容性的代名詞就是開放,就是說中國文明向其他文明開放,不排斥其他文明。

  這個開放的文明體現出來的政治模式則是皇權。較之西方近代民族國家之前的封建體制,中國皇權體制具有相當的開放性。皇權本身是排他性的,但相權是開放的。用現代語言來說就是,國家的“產權”屬於皇帝,但國家的治權或者管理權屬於社會。皇權只屬於皇帝本人和皇族。這和歐洲國家的政治家族的繼承制度不同。

  同時,中國的相權,開放給所有社會階層。這種開放是高度制度化的,主要是通過科舉考試制度。治權的開放性就直接導致社會的開放性。傳統中國只有階層和階級概念,而沒有流行於其他社會的宗族和種姓概念。階級和階層是開放性的,即通過個人的努力來改變自己所屬的階層和階級地位,但宗族和種姓則是恒定不變的。

  從傳統皇權向現代黨權的轉型,是近現代中國歷史最有文化意義的領域。在我看來,人們必須對中國的政黨制度作一種文化解釋,而非簡單地把中國的政黨理解成為西方的政黨。

  無論是西方民主國家還是在發展中國家,只要是多黨制,任何政黨代表的是一部分的利益。在多黨制體系下,政黨的生存和發展靠的是政黨的開放性。如果政黨的目標是掌握政權,那麼就要得到大多數人的認同。

  再者,如果同一政黨之內的政治力量意見不合,就可以另行組成政黨。人們可以把此稱之為“外部的多元化”。同時,人民有權利在不同政黨之間進行選擇。這個政治過程就為政黨提供了制度機制,迫使其開放,以最大限度地吸納不同的利益。

  在中國,儘管有不同的民主黨派和其他政治團體存在,但執政黨只有一個,其他黨派和政治團體,必須通過執政黨確定的政治過程而參與政治。中共的這種主體性在很長歷史時間裡並沒有改變,也不太可能改變。這不僅是因為中共本身的生存發展因素,更是因為這種主體性具有深厚的歷史文化根源。在中國數千年歷史裡,和近代政黨比較相近的概念就是“朋黨”。但“朋黨”在中國政治文化中沒有任何合法性。中國文化喜歡一個統一的權威。這個統一的權威,在傳統裡是皇帝,現在是組織,就是黨。人民從前希望出現一個好皇帝,現在則希望出現一個好的黨的領導集體。

  但另一方面,政黨這種組織形式使得其和過去的皇朝制度區別開來。儘管從結構上,傳統皇權和現代黨權具有相似之處,但現代黨權具備傳統皇權所沒有的特點,那就是,現代黨權也具備開放性。傳統皇權究其本質來說是不可民主化的,因為它的載體是個人和家庭,而現代黨權的載體則是組織。個人和家庭不可民主化,而組織則可以民主化。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