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評論文章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第9頁 第10頁 第11頁 】 
戈爾巴喬夫:成功者失敗後的20年

http://www.CRNTT.com   2011-01-05 13:17:24  


 
  “葉利欽有積極的一面,他打碎了原有的極權主義模式,初步地,只是初步地建立了民主的基礎。”政治學者安德烈這樣說。“但是當時人們濫用了自由,人們用這個口號不遵守秩序,犯罪率上升。”

  在奧斯特洛夫斯基紀念館,六十多歲的讓娜向筆者表示。相比較3個總統,她最喜歡葉利欽,因為葉利欽給國家打下了基礎,但因為戰爭,他沒有精力為國家做更多的事情。讓娜送了一本精裝的《鋼鐵是怎樣煉成的》給筆者:“這可能是最後一版了,現在的年輕人不喜歡。”她的臉上透著遺憾。

  葉利欽執政後期,共產黨左翼主導的議會和總統之間關係緊張,政府更迭頻繁,經濟危機又加重了人們對現狀的不滿。

普、梅 民主何處,轉的精彩?

  普京當選總統,的確可以用“橫空出世”來形容。一個之前名不見經傳的人物、有著克格勃背景的強力人士,當選了總統。

  不過他2000年的當選,被認為是符合了憲法,符合了民主標準:公開競選,全民投票,有強有力的競爭對手。當然他也借助了他作為掌權者所擁有的便利,有車臣的勝利軍事行動作為功績。

  西方一開始也對他抱有推行民主的厚望,美國總統小布什“從他的眼中看出了真誠”。不過,隨著任期的推進,西方人士轉換了思路。普京收縮了反對黨的權力空間,收縮了地方的權力,通過打擊寡頭,把原來寡頭旗下的傳媒轉換到了自己的手中。

  普京在收權時,也善用民意。比如發生公共事件時,利用民眾的群情激憤,收縮權力。

  2002年,莫斯科大劇院事件,由於獨立電視台的報道,洩露了警方的行動,獨立電視台領導被更換。不久,修改了《傳媒法》,對媒體在反恐行動中的報道進行控制。

  2004年,9月13日,別斯蘭人質事件爆發10天後,俄羅斯總統普京出台了一系列以“維護國家統一和加強國內安全為目標”的反恐新舉措。一是要改變現行地方領導人的直接選舉制,用任命方式替換全民投票選舉制,在總統提出地方行政長官人選後再經過地方立法機關表決通過。二是將俄國家杜馬(議會下院)的混合選舉制度(450名議員的一半按照政黨比例分配,一半由各大選區選舉產生)改成單一的政黨比例選舉制。

  布什還像老大哥一樣教訓普京,他認為,“偉大的民主國家,應該在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之間保持權力的平衡。”

  但是安德烈不同意這個看法,“葉利欽為了爭奪中央權力獲得地方的支持,對俄羅斯各聯邦主體的領導人說,你們需要多大的自由就給你們多大的自由,這樣就使地方領導人的權力很大,像國王一樣。這使俄羅斯有進一步解體的可能。”

  2004年,筆者曾經詢問一位來自美國弗吉尼亞大學的政治學教授,怎麼看待普京的政治。那位美國學者說,普京會大力推行民主,這是總統第二期為自己樹立歷史豐碑的時刻。也有分析認為,普京會推動兩黨制的發展,推動中產階級的發育。

  不過,隨著普京成為總理,打碎了西方世界對美國式民主之路的想象,俄羅斯似乎被披上了不民主的外衣。

  但普京還在堅持著民主的底線。他不敢超越憲法的限制,連續三任當選總統。如果這樣做了,會失去民心。2007年11月,一個俄羅斯民調向受訪者提問:“是否應該將普京定為終生總統?”調查結果是三分之二的人反對。

  筆者的朋友薇拉說:“如果普京修改憲法謀求三連任的話,大家還是會投票給他,但是人們會很失望。”

  很有可能,普京是怕丟卻其老師索布切克和葉利欽對民主的希望。普京在2007年底一次採訪中說,把自由賦予俄羅斯,這絕對是葉利欽時代的歷史功績。

  普京也一直嘗試用西方式的概念來描述權力。比如他當選統一俄羅斯黨的主席,同時也預備接任總理時說:“作為政府首腦同時擔任政黨的領袖,是文明的和自然的做法,民主國家的傳統都是如此。”

  筆曾者問過一位發社會主義傳單的小姑娘,怎麼看待近年來經濟的發展,她說,經濟發展是不錯,但還有其他一些問題。然後她又匆匆繼續她的宣傳了。

  2008年3月份俄羅斯列瓦達民意調查中心發表的民調結果顯示,32%的受訪者認為,普京執政期間的不足,是沒能打擊腐敗和受賄;18%的人認為是沒能限制寡頭影響力;17%的人認為是打擊犯罪不力。 53%的人認為,普京執政時期居民貧富分化擴大。大約70%的被調查者對普京在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方面的政策表示滿意。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第9頁 第10頁 第11頁 】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