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評論文章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 
澳門“紅包”民眾口難調

http://www.CRNTT.com   2011-02-08 10:14:33  


 
澳門式“紅包大禮”

  在往來澳門關閘和各大賭場之間的“發財車”上,在街頭巷尾的茶餐廳裡,人們除了對“賭王”何鴻燊家最新上演的現實版“溏心風暴”大加感慨之外,最為熱門的話題便當屬如何花掉這“從天而降”的4000元。

  相對冷靜一些的人,是楊俊昌。作為澳門特區政府社會工作局研究暨計劃廳的一名技術員,從上周開始,每天下午,他都要到政府臨時租賃的中華廣場一樓AJ鋪辦公室上班—這裡正是澳門2011年度現金分享計劃的現金分享發放輔助中心。

  楊俊昌的主要工作,是與財政局的同事一起,帶領著幾名大學生共同應對市民針對這次政府“派紅包”的各種咨詢,或者協助市民更改郵寄地址。對於這樣的工作,楊俊昌顯得輕車熟路。“四年了,我們都越來越有經驗。”

  事實上,從2008年為了“舒緩高通脹壓力”開始,澳門政府第一次推出這樣的現金分享計劃。按照時任澳門行政長官何厚鏵的說法,就是“為了進一步向居民分享經濟成果以及對抗金融海嘯而帶來的壓力和衝擊”。然而,儘管金融海嘯已經過去,但隨著通脹率的再度抬頭,一年一度的現金分享計劃卻被澳門政府保留了下來,到今年恰好是第四年。對於澳門永久性居民來說,政府已分別於2008年、2009年和2010年向他們派發了5000元、6000元和6000元的“紅包”,而對於非永久居民來說,這一金額也分別達到3000元、3600元和3600元。

  楊俊昌所在的現金分享發放輔助中心則是每年臨時為協助現金分享計劃而特別設立的,以處理及協助有需要的居民解決收取款項問題及提供查詢等服務。

  “我還記得2008年7月1日我們中心第一次正式運作的時候,還是在塔石廣場商業中心,當時因為市民對現金分享計劃感到很新鮮,又擔心自己會收不到錢,所以來咨詢的人特別多,我們都忙得團團轉。”楊俊昌對時代周報記者回憶說,現在三年已過,各項工作都進行得越來越順了,因此中心的辦公地點也從塔石廣場搬到了中華廣場,辦公場地租得越來越小,人手也在逐年削減。“只不過,今年比較特別的是,政府派紅包剛好趕上了農歷新年。”

  然而,也並不是所有人都為此感到高興。“和去年相比,每個人的‘紅包’少了2000元,這樣一來,我們家四口人就一共少了8000元,我媽媽就不太高興啦!”25歲的大學生曾愛玲對時代周報記者說, “雖然每年派的錢對於別的家庭來說可能不算什麼,但是對於我們家,還是一筆不小的數目的。所以我們覺得今年提前發不是因為通脹厲害,而是因為錢比以前少了,要平息民憤,所以趕在過年前發了,過年拿紅包嘛!”曾愛玲撇了一下嘴角,“可是過年的話,很多東西也都會漲價。”

無法移植的“紅包”

  對於內地地方政府能否引進類似澳門紅包的財政反哺方式,早在2008年初的上海兩會上,上海市政協委員、上海汽車集團信息產業投資公司的總經理邢普就已經提出過類似的建議。在當時他所提交的一份名為《建議研究全國人民每人發放1000元以分享財政收入高增長的提案》中,他建議政府給全國人民每人發放1000元以抵消CPI高速增長的影響,並用了三個理由來闡釋每人發放1000元的好處:“可以舒緩通貨膨脹帶來的民怨;能去除行業游說和資本利益集團的偏袒受益;還能劫富救窮。”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