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評論文章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趙可金:中國如何應對非洲劇變

http://www.CRNTT.com   2011-03-04 11:56:34  


利比亞局勢動蕩14萬多人逃往突尼斯和埃及
  中評社北京3月4日訊/“當前非洲劇變有著深刻而複雜的根源,積累的矛盾多得很,還有很多潛在的矛盾沒有釋放出來,局勢動蕩還將持續很長一段時間,對整個世界政治格局和國際秩序都將產生深遠的影響。當此時刻,國際社會特別是中國應該如何從戰略上准確研判局勢進展,制定正確的戰略和政策,不僅攸關非洲和國際政治全局,更是捍衛國家利益的關鍵所在。”清華大學中美關系研究中心副主任趙可金今天撰文“中國如何應對非洲劇變”:    

  首先,從國際社會公益考慮,當前中國對非戰略首要的是維穩戰略。其次,中國應大力倡導在聯合國的框架內對爭端各方實施調停外交和預防性外交,致力於勸談促和。此外,作為一個與爭端國有著重大利益關聯的國家,中國有權利採取正當的維權外交。

  從突尼斯到埃及再到利比亞,非洲劇變看上去好像還沒有結束。不僅整個非洲大陸呈現出熊熊烈火,由此牽連到中東、波斯灣、中亞、南亞,到處呈現出一派山雨欲來風滿樓之勢。面對眼前的變局,不禁令人想起當年由於蘇聯世界領導力下降帶來的“蘇東坡”現象:從中東歐國家、外高加索國家一直到中亞,到處是改旗易幟,霎時國際格局大變,整個世界步入後冷戰時代。人們不免要問,當下非洲變局是否也會引發另一場類似的“中東坡”現象,世界是否意味著步入一個新的時代?

  顯然,此次非洲劇變與當年的蘇東劇變類似,都是國內小環境和國際大環境共同作用的產物,是多種因素複雜交織的產物。

  從國際大環境來看,源自2008年的全球金融危機第一波影響衝擊了西方發達國家,造成銀行倒閉,債務危機,消費不振。第二波影響震蕩了新興經濟體國家,導致了出口蕭條,通脹加劇,失業走高。第三波影響引爆了廣大發展中國家,醞釀了物價飛漲,收入銳減,生活拮據。再加上一些國家以鄰為壑、不負責任的擴張性貨幣政策,一下子令全世界飽受物價飛漲之苦。與此同時,此次危機使得既有的世界大國都紛紛忙於整頓內務,無暇顧及國際社會中的複雜紛爭,令一些政治力量覺得有機可乘,從不同地區發起了變革國際和國內秩序的衝鋒,以此謀取單方面的私利。在此種國際大環境下,盡管有的國家能夠憑借自身國力實現明哲保身,在危機來臨之際全身而退,但還是有很多國家倉促之間難以應付,加之多年痼疾纏身,終於一朝禍起蕭墻,打開了“潘多拉魔盒”。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