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評論文章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 
北大為何容不下“思想偏激”學生?

http://www.CRNTT.com   2011-03-26 09:46:18  


 
劉逸明:會商“思想偏激”學生實質是遏制思想自由

  2011-03-25 09:57:03 來源: 金羊網(廣州) 作者劉逸明 

  今年5月以後,北京大學將在全校推廣實施對“重點學生”進行學業會商的制度,包括學業困難、思想偏激等十類學生將被納入會商範圍。其中對於“思想偏激”學生進行會商,引起了不少北大學生的爭議。(3月24日《北京晚報》)

  北大自1912年正式更名為國立北京大學以後,便成為了中國的最高等學府,歷經將近一個世紀的風雨滄桑,北大依然在中國的高等學府中傲視群雄。不過,如今的北大雖然在教學規模、師資力量上前無古人,但國際聲譽仍然難以和民國時期的北大同日而語。北大今天的魅力,可以說很大程度上源於其輝煌的歷史。

  北大是上個世紀中國“新文化運動”與“五四運動”等運動的中心發祥地,也是多種政治思潮和社會理想在中國的最早傳播地,魯迅先生曾在自己的文章中將北大稱之為“常為新的改進運動的先鋒”。北大最為輝煌的時期當推蔡元培先生當校長的那段時間,雖然當時中國內憂外患交織,但是,北大在世界高校中卻擁有很高的聲譽。

  北大的原始校園遠不如今天的北大這麼大,很多人把未名湖等景觀視為北大的名片,其實,這原本並不屬於北大,而是屬於當時美國開辦的教會學校燕京大學。燕京大學在上個世紀五十年代被強行撤銷,所以,北大得以將燕大領土吞並。1949年以後,北大在學術水平和國際高校排名上可以說是每況愈下,如今的北大在世界高校中,只能算是三流大學。

  在國民黨統治時期,諸如北大這樣的名校可以說是中國思想文化運動的先鋒。國民黨當時雖然獨裁專制,但高校當中依然具有良好的學習氛圍,學術思想相當自由,在“五四”運動爆發時,即使是北大校長蔡元培先生,也毅然決然地對學生的行動表示支持,而他並未因此而遭到國民政府的秋後算賬。

  歷史上的北大,不僅僅在招生上不以分數為唯一標准,就連在招教授上也是不拘一格。一代國學大師梁漱溟僅有初中學歷,照樣可以進北大教書,而曾經撰文批評過蔡元培先生的陳獨秀,也能被蔡元培先生請進北大擔任教授。蔡元培也因為其高山仰止的人格以及海納百川的胸懷,成為北大歷史最偉大的校長。

  在上個世紀八十年代被稱為學術和文藝界的小陽春,當時的北大可以說也煥發出了勃勃生機,包括國務院副總理李克強在內當時也積極地參加北大一些社團,和同學們暢談民主、自由。在一些歷史性的政治活動當中,北大都走在中國高校的前列。但是,從九十年代開始,北大就不再具備應有的活力,我們所能看到的大概只能是北大學生參加反美、反日遊行這些民族主義活動。

  據悉,從去年11月起,北大就開始在醫學部、元培學院開始試點學生學業會商制度。會商的“重點學生”包括:學業困難、思想偏激、心理脆弱、經濟貧困、學籍異動、生活獨立、網絡成癮、就業困難、罹患重大疾病、受到違紀處分等十類學生。說實在話,學校採取措施關心學生是理所應當的,但是,看看這些會商的對象,最不該會商就是“思想偏激”的學生。

  思想是否偏激,原本就是見仁見智的一個問題,有些思想在一個民主、自由、法治的社會稀鬆平常,但要是放到其它社會,就可能被人認為偏激。而最容易讓人認為偏激的言論往往都和政治掛鈎,所以,打擊“思想偏激”的學生實際上就是在遏制學生的思想和言論自由。如果北大真的不折不扣地推行會商制度,那麼,很多稍微有點思想的學生必然得違心地說話和夾著尾巴讀書、做人。

  1917年,蔡元培先生出任北大校長時,提倡“循思想自由原則、取兼容並包之義”,對北大進行了思想解放,北大從此日新月異。陳獨秀、梁漱溟、李大釗以及魯迅、胡適、李四光、李書華、葛利普等一批傑出人才都曾在北大任職或任教。北大如今要會商“思想偏激”的學生,顯然與蔡元培先生和北大的精神不符。

  最大的敵人是自己,最好的朋友是諍友,思想本無絕對的偏激,只有相對的偏激,當北大這樣的名校以會商制度來對付“思想偏激”的學生時,北大就已經不再是以前的北大了,而是一個閹割自由思想的北大,我將它簡稱為“閹大”。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