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評論文章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巴林:被教派矛盾撕裂的國家

http://www.CRNTT.com   2011-03-28 10:25:06  


上街游行的反對派絕大部分是什葉派,而遜尼派大多支持政府
  中評社北京3月28日訊/東方網今日登出北京大學阿拉伯語言文化系副教授吳冰冰的評論文章“巴林:被教派矛盾撕裂的國家”,作者認為“正是由於長期積累的教派矛盾,使得巴林局勢在此次中東變局中呈現出不同於突尼斯、埃及、利比亞、也門等國的特點。上街遊行的反對派絕大部分是什葉派,而遜尼派大多支持政府,教派矛盾撕裂了巴林”。全文如下:

  巴林王國是一個面積僅有712平方公里的小國,但是現在卻成為中東變局中的焦點之一,其核心就在於它是海灣君主制國家中第一個出現局勢動蕩的,2011年2月14日巴林開始出現示威遊行,這令沙特、阿聯酋等國擔心自身會受到波及。

  巴林人口約120萬,其中本國人口占62%,其他為來巴林工作的外國人。在巴林本國人口中,什葉派約占70%,遜尼派約占30%。什葉派在巴林的存在有著悠久的歷史,公元9世紀,什葉派的卡爾馬特支派就在巴林建立國家;11世紀之後,幾個什葉派地方王朝先後統治巴林。

  歷史上,“巴林”所指的地理區域遠遠超過今天巴林王國的範圍,北起科威特,南到阿曼,整個阿拉伯半島東部沿海地區都被稱作“巴林”,而那時候的巴林島則被稱為“阿瓦利”島。1521年,葡萄牙殖民者占領“阿瓦利”島,將之命名為“巴林”島,此後“巴林”才開始特指波斯灣中的這個小島,而阿拉伯半島東部沿海地區則被稱作“哈薩”。1602年波斯人趕走葡萄牙人,開始控制巴林。波斯人對巴林斷斷續續的統治,一直延續到1783年遜尼派的阿拉伯烏特白部落征服巴林。

  波斯人的長期統治改變了巴林的人口結構,使得巴林什葉派變成土著阿拉伯什葉派和波斯裔什葉派兩個群體。今天的巴林,前者占本國人口的50%,後者占20%。

  巴林現在的統治家族哈利法家族就屬於烏特白部落,1797年來到巴林,1820年成為巴林的統治者。烏特白部落的到來使遜尼派得以在巴林政治中居於主導地位,這種局面一直延續至今。

  1971年巴林擺脫英國的控制獨立,1973年舉行議會選舉並公布了憲法,宣布巴林是君主立憲制國家。1975年,巴林解散了議會,同時中止憲法中關於君主立憲的條款,開始實行絕對君主制,由被稱作“埃米爾”的君主代表王室實行專制統治。

  在巴林,為了維護占人口少數的遜尼派掌權的局面,什葉派在政治、經濟和文化上都受到壓制。

  在政治上,王室實行分而治之的政策,通過利益拉攏一部分支持政府的什葉派,同時排斥什葉派民眾的政治參與。據巴林《中間報》主編曼蘇爾統計,在政府高級職位的分配中,1971年獨立時什葉派和遜尼派各占50%,2000年什葉派的比例降到17%,2010年則僅占不到10%。為了維護遜尼派的絕對統治,什葉派不得參軍。

  在經濟上,官方公布的失業率為15%,實際數字遠高於此。在巴林,政府和公共部門是主要的就業部門,在這些領域,什葉派大多只能在醫療保健等服務性行業和工業等體力勞動領域獲得就業機會。在私營部門,什葉派大多從事低技術、低報酬的工作,月薪低於200第納爾,而根據巴林勞動部的規定,最低保障線是350第納爾。 


【 第1頁 第2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