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評論文章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 
孫立平:中國需要一場社會進步運動

http://www.CRNTT.com   2011-04-21 08:50:38  


清華大學社會學系教授孫立平
  中評社北京4月21日訊/“政府的第一要務不是發展經濟,而是維護公平正義;政府不能以提升老百姓幸福感為理由幹涉他們的私領域;中國需要一場社會進步運動,其目標是:制約權力、駕馭資本、制止社會的潰敗。”國內知名社會學專家、清華大學社會學系教授孫立平近日走進廣東省委常委會集中學習討論會,給省委、政府、人大、政協、法檢等單位的主要領導做了題為《關於提升幸福感的幾個問題》的輔導報告。“課前”,孫立平教授接受了南方日報的獨家專訪。

要幸福,不要“被幸福”

  南方日報:您怎樣定義幸福?

  孫立平:根本上說,幸福是一種滿足感,是對社會狀況滿意的一種感覺,非常微妙。不同人在不同時段的感受是不同的。所以不論是官員還是學者,都很難完全洞察人們的幸福感。

  以北京為例,政府可能會認為半年來北京沒有什麼變化,但是對於一個上班族來說,這段時間他可能會常常感到煩躁不安,因為半年來北京塞車嚴重,他花在路上的時間又多了1個小時。政府在衡量老百姓的幸福感時是從社會這個整體來考慮的,往往關注GDP、健康、教育、治安等因素,不會把交通堵塞程度當做一個權重很大的指標。但其實這段時間來,塞車對幸福感影響很大。所以我想,在測量幸福感的時候,真是很難做到具體和細化。不如選擇籠統地在一個整體上測量人們的滿意度。

  具體來講,我們目前所說的幸福包括三個層面的意義,第一個層面是把幸福作為整個社會追求的一種理念;第二個層面是把幸福作為一個宏觀的目標,對整個國家的政策有一個基本的導向;第三個層面是將它作為官員和政府考核的指標。進入第三個層面是需要非常謹慎的。因為把幸福作為一個政治指標來考核的時候,有一定的風險。最典型的就是和諧社會這個理念。這是一個很好的理念,它讓我們的社會朝著一個健康的方向發展。但是作為一個考核的指標的時候,個別地方的官員就會作假,捂住矛盾,或者用一種不正當的方式把衝突壓住。所以建設“和諧社會”就變成大家調侃的“被和諧”,和諧變成了一個動詞,這反倒對解決社會矛盾起了有害的影響。同樣,我們也要防止幸福的願望變成“被幸福”的結果。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