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評論文章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 
我們為何懷念民國的教育

http://www.CRNTT.com   2011-05-04 13:39:27  


 
大學教育 蔡元培:科舉之後教育第一人

  戊戌變法失敗後的次年秋天,距離後來廢除科舉的日子還有六年,紹興中西學堂的花廳裡有過一次宴會,關於這次宴會,蔣夢麟曾經有過叙述:“忽地裡有一位文質彬彬,身材短小,儒雅風流,韶華三十餘的才子,在席間高舉了酒杯,大聲道:”康有為,梁啟超,變法不徹底!哼!我……’大家哄堂大笑,掌聲如雨打芭蕉。“談論科舉廢除之後的教育,一切要從蔣夢麟筆下的這個才子說起。這個才子,便是蔡元培。蔡元培最早涉身富有現代氣息的教育大概要從1901年出任南洋公學(上海交通大學前身)的特班總教習算起,後來同樣在教育史上享有大名的職業教育家黃炎培,當時就是蔡元培教授的特班上的學生。

  第二年,蔡元培又和同仁一道籌辦中國教育會、創辦愛國女校並擔任會長和校長之職。之後的日子裡,蔡元培並沒有太多的精力放在教育領域,當時革命風潮四起,蔡元培也脫下儒衣,搖身一變而成為老牌革命黨。政治型教育家的稱謂大概來源於此。

  1912年,蔡元培出任國民政府第一任教育總長,這是個官,不過蔡元培不單是個教育官,更是教育家。在近五千字的《對於新教育之意見》中,蔡元培比較完整地體現了他當時的教育思想。蔡元培的高明之處在於能夠從現實著手卻從長遠之處著眼。正因為如此,才有了1917年出掌北大之後大刀闊斧的改革。

  1917年蔡元培執掌北大,一時之間紅樓上下歡騰,校園中人奔走相告“喜逢先生蔡”。

  這其中其實並不包含多少對現代大學的期盼,在學生的想當然中,有蔡元培這樣一位充滿個人魅力又資望深厚的人物來擔綱北大,日後畢業想必不難尋覓飯碗。1917年1月4日,49歲的蔡元培乘坐馬車緩緩駛進北京大學的校門。在接下來的一場極富震撼力的演講中,他為現代中國的大學精神定下的卻是一個恒久的調子:“大學是研究高深學問的地方,學生進入大學不應仍抱科舉時代思想,以大學為取得官吏資格之機關。應當以研究學問為天責,不當以大學為升官發財之階梯。必須抱定為求學而來之正大宗旨,才能步入正軌。”對學生們說了如此這番,又對教授們說了如此那番:“當有學問研究之興趣,尤當養成學問家之人格。”說完這番,這個資深的革命黨要員開始和政府談條件:“教育事業應當完全交給教育家,保有獨立的資格。”至此,一所成熟的具有現代意義的大學已經呼之欲出了。在之後的歲月裡,蔡元培成了北大“永遠的校長”,“兼容並包,學術自由”的理念深入人心,並被後來者奉為圭臬。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