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評論文章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 
我們為何懷念民國的教育

http://www.CRNTT.com   2011-05-04 13:39:27  


 
中學教育 張伯苓:允公允能,日新月異

  如果討論科舉之後民國時期的中學教育,南開中學是有代表性的。隨著電視劇《張伯苓》的開播,張伯苓這個名字也開始廣為人知。

  說南開,還得從戊戌變法說起。戊戌變法風潮一起,使實業家嚴修深受啟發,認識到了創辦新教育和培養人才的重要性。1898年,嚴修回到天津老家,在嚴宅設家館,聘用當時的新派人物張伯苓執教,讓英語、算學和理化知識這些新學堂而皇之地登上傳統私學的講台,這就是南開中學的肇始與胚胎。1904年,在天津主持“新政”的直隸總督兼北洋大臣袁世凱委嚴修以直隸學校司督辦一職,授其籌備新式教育。同年8月,嚴修、張伯苓東渡日本考察教育,回國後正式成立中學,稱為“私立中學堂”,當年招收的學生中,就有日後成為清華大學校史上最著名的校長梅貽琦。

  1907年,學校遷到天津城西南的“南開窪”,始稱南開中學。

  張伯苓是個教育救國的偉大實踐者,從一開始,張伯苓就給南開制定了“允公允能日新月異”的校訓。他說:“惟其允公,才能高瞻遠矚,正己求人。”張伯苓常說,學生“不單是要從書本上得到學問,並且還要有課外活動,從這裡得來的知識學問,比書本上好得多”。在他的倡導下,南開中學的社團如雨後春笋,如敬業樂群會,美術研究會,攝影研究會,文學會,京劇社,新劇團,校風出版社,武術社等。值得一提的是南開的劇團尤其有名,因此有“話劇的搖籃”之美譽。曹禺、黃宗江等人都是從南開走上話劇道路的。

  南開中學值得注意的一點還在於它是個私立學校,後來的南開大學也是如此。當時的中國是公立學校和私立學校並存,形成了一個參差多態而又富有彈性的“差序格局”。

  私立學校跟公立學校比起來有靈活自由的優點,但是常有經費不足的掣肘。但是當時的文化生態還是足以讓私立學校生存並且發展,社會上對於私立學校也沒有用什麼特殊的眼光去看。這一方面得益於當時的文化生態,同時也得益於張伯苓等教育家的胸襟,不像現在一些民辦大學拿著教育當作搖錢樹。張伯苓是把教育拿來培養人才的,這也是後來的南開人對他感念不已的原因。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