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評論文章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 
張維迎:通脹本質上是掠奪民間財富

http://www.CRNTT.com   2011-05-24 08:06:55  


經濟學家、北大教授張維迎
  中評社北京5月24日訊/在過去的3年中,世界經濟一波三折,在這一歷程中,作為全球第二大經濟體的中國,政府亦對經濟進行了強力的幹預,從極度寬鬆貨幣、擴內需到眼下的限購、限價、限貸等一系列政策,讓人眼花繚亂,目不暇接。這也引發了社會上關於計劃和市場如何進退的廣泛爭議。

  這些政策出台的邏輯何在?存在哪些矛盾?經濟改革的方向指向何方?就此,南風窗雜誌日前對知名經濟學家、北京大學教授張維迎進行了專訪。內容如下:

  政策還是價格

  問:您如何評價目前政府密集出台的一系列限購、限價的政策?包括發改委對企業頻繁的價格“約談”。

  張維迎:很多時候,政策的出台往往是基於政治的考量。在目前中國的情況下,政策主要是一個政治問題。現在出台的這些政策很多是屬於應急式的,目的不是為了建立一個好的經濟體制,而更多是為了平息民眾的一些短期不滿。

  商品價格的普遍上漲,沒有大的天災,一定是個貨幣問題。現在市場上物價、房價上漲,最根本的原因是2009年之後我們採取了過度的刺激政策,太多的貨幣、太多的信貸注入經濟體,其必然的後果就是通貨膨脹。世界上沒有免費的午餐,吃了猛藥,就會有猛藥的後果。但是,現在是宏觀政策出了問題,用微觀控制的方式去解決。

  從政策制定的角度,或者說從政治學的角度,政府部門採取限購、限價的辦法,不讓企業自主定價,會起到一個“注意力轉移效果”:好像市場上的提價、漲價現象是由於企業家貪婪,沒有道德的血液,而不是貨幣政策出問題了。這樣,老百姓的注意力就轉移了。

  問:從經濟的角度來衡量呢?

  張維迎:從經濟角度上講,這樣做的負面效果會是非常大的。在自由定價的情況下,決定價格的根本是供求關係,不同質量、不同品牌的產品當然有不同的價格,好東西當然可以賣個好價錢。而所有的政府限價,導致的一個可能結果就是市場的逆向選擇:劣質產品驅逐優質產品。企業越生產高質量的東西就越吃虧,而生產低質量的東西相對更劃算,這樣企業會更多轉向製造低質量產品,最後是損害了消費者。宏觀經濟過熱,原材料、工資上漲,企業會有一個調整價格的選擇,這是企業家的判斷。有些東西不讓它漲,它最後就從市場上消失了。

  另一個可能的後果是有些企業由於政府的限價,而不是市場競爭的因素,出現經營艱難,甚至破產,對就業不利。

  哪個企業好,哪個產品好,該付什麼價格,應該是消費者說了算,而不應該由政府說了算。在一個自由的經濟環境下,企業、企業家根據對未來市場的判斷去經營,但現在大家要花很多精力來處理跟政府的關係,來怎麼說服政府漲價是合理的,這對企業的整體運行是不利的。

  這又回到一個基本問題,市場經濟是一個消費者主權經濟,消費者是真正的老闆。如果是政府說了算,資源配置就會扭曲,導致企業家精神的不正當使用。由此甚至對產業昇級也會有負面影響。

  再進一步從整個中國經濟體制轉軌的角度來看,這是一種倒退。30多年的改革好不容易大部分產品的價格由市場調節,企業擁有了自主定價權,現在可以說又部分地回到了計劃經濟。我們不是本著改革的精神來處理我們面臨的問題,而是走回頭路,用傳統的行政手段來處理。企業的定價要按政策意圖來做,這個東西整體是反市場的。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