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評論文章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 
埃及二次革命勝算幾何

http://www.CRNTT.com   2011-07-06 09:09:21  


數千名抗議者在首都開羅與安全部隊爆發嚴重衝突
   
“二次革命”會成功嗎?   
   
  兄弟會及軍方成“革命對象”,國內革命基礎驟減

  儘管“倒穆”最初是由“四月六日運動”和某些自由派人士發起,但中後期群眾運動的主力,卻是埃及兄弟會的支持者,而給穆巴拉克致命一擊的,則是最初騎墻觀望的軍官團。“解放廣場”上的“各階層、各教派、全體埃及人一家親”,和示威者與軍方熱情互動的“軍民魚水情”恍如昨日之事,曾幾何時,同是解放廣場,同是街頭運動,昔日的盟軍、同志和主力,如今卻成為“革命對象”,“四月六日運動”等的勝算恐怕是要大打折扣的。

  穆巴拉克倒台後,“埃及公民大團結”的局面很快不複存在。穆斯林原教旨派和世俗派、穆斯林與科普特基督徒間的暴力衝突層出不窮,甚至素來最穩定、最團結的穆斯林兄弟會,近期也出現了年長者和年輕信徒間的分裂,後者揚言要單獨組黨。如此局面下,任何一股政治勢力,恐都再無法掀起如上次那樣規模、力度的群眾性政治風暴。 

  西方盼望埃及盡快穩定,很難支持“二次革命”

  埃及是西方的重要盟友,也是連接以色列和阿拉伯世界的重要紐帶,西方“倒穆”後的主導思想,是盡快穩定大局,用民選、憲政、和平,為埃及“革命”畫上圓滿句號,因此對軍方和臨時政府的“過渡執政”以扶持為主,對公投、修憲、選舉安排等也積極支持。相比之下,西方對反對派抵制公投、推遲修憲的態度則不置可否,對“四月六日運動”等自由派組織,及巴拉迪等自由派代表人物,則相對冷落。據報道,以“革命功臣”自居的“四月六日運動”代表人物阿馬爾日前曾造訪巴黎尋求西方支持,但遭到西方冷落。阿馬爾事後公開指責歐美的行為是“過河拆橋”。

  新聞管制不再,難得國際輿論同情

  在此前“倒穆”運動中,埃及民眾在政府新聞管制的壓力下,利用FACEBOOK和TWITTER等新媒體積極傳播信息,加上歐美主流媒體的呼應,在全球引發廣泛同情,並給穆巴拉克政權以巨大壓力。時過境遷,如今的埃及並無新聞管制,歐美主流媒體雲集,加上軍方及臨時政府較為克制,並無任何過激行為,此前抗議的道德制高點不複存在,這也令“二次革命”效果和聲勢大減。(特約撰稿:旅加學者@陶短房)  
 
  “阿拉伯之春”過後,埃及雖仍有產生革命的社會土壤,但國內外形勢已然大為不同。自由派想重複“倒穆”的輝煌,勝算不大。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