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評論文章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 
台北故宮:給北京故宮上一課

http://www.CRNTT.com   2011-08-02 11:17:57  


 
  醜聞接二連三,自查自糾從無人管

  “盜竊門”、“錯字門”、“會所門”、“解雇門”、“文物門”,多少“門”也未能改變故宮的傲慢,特別是對民意的藐視。發生這麼多事故之後,故宮仍然是百般辯護,一點也沒有反省的意思。對事後的追責,仍然是自查自糾的方式。在將近一個月的時間,它既沒有向上級文物主管單位報告,當然也就無人來調查此事,如此效率只能用拖沓形容,更何況它關起門來調查並不是報案的前置條件。看來,再多的“門”也不能撼動故宮了。

  在前三“門”中,故宮管理者似乎並未受到問責。看來,建立一套有效的監督制度尤為緊迫了。至少應包括兩點:一是財務賬目完全公開,二是管理運作(除安防外)完全公開。 
  
故宮:不再是“Forbidden City” 

  故宮曾經被叫做紫禁城,這裡象徵在皇權的至高無上,可以無視法律無視民意。可是,如今的故宮早已經是全民的財產,故宮不向上級主管單位報告,也不向公眾通報。這裡的人難道還活在紫禁城的時代,做著自家事自家辦的迷夢?

  故宮,放下你至高無上的架子

  自從末代皇帝溥儀被馮玉祥驅逐出這個院子開始,這裡已經不再是皇家權威的象徵,更不是關起門來就不受法律管轄的禁地。然而,故宮管理者似乎還沒有認識到這點,他們無視相關法律對文物管理的規定,發生事故不向主管單位報告,更不向社會公眾通報,對責任人的追究不了了之,而對文物的損壞避而不談賠償的問題。發生了盜竊事故,就抱怨技術設備,抱怨費用不足。他們忘了,這些文物的主人是這個國家的每個公民,是納稅人在供養著他們。

  新聞發言人不該是撒謊的藝術家

  “故宮有多年文物管理工作的經驗,更重要的是,故宮上上下下把自己收藏的文物當眼珠子般珍惜。”故宮博物院新聞發言人馮乃恩在面對故宮人為損壞一級文物宋代哥窑瓷後說,請群眾對故宮保持一份信任。 這一點,巧如“你信不信,反正我信了”的翻版。如果文物和眼睛一樣重要,這麼多門的發生,這新聞發言人得失明多少次了?面對著法律明文規定,故宮方面還是拒不承認瞞報,在事故側漏之後的當天才通報,這是巧合還是無知?

  故宮方面又稱,破損情況雖然有些複雜,但修復應不成問題,故宮博物院就有這方面的豐富經驗。是啊,這經驗夠豐富的。然而,馬未都卻認為就是表面上修復,也難恢復其文物價值。也許,我們只能說,故宮,這個神秘慣了的地方,發言人還太缺乏面對公眾的經驗。

故宮是時候打開大門了
 
  故宮曾經是皇權的象徵,在今天,則是重要的世界文化遺產,是文化與文明的聚集地,是一個公共文化場域。故宮不應該被層層包裹在權力屏障下,否則的話,故宮就依舊不能真正屬於公眾。今天的故宮管理者的身份,不應該是依附於相關人事制度體系下的權力身份,而應真正轉變為公共文化管理者,以公共身份來踐行文化開放的使命。沒有開放,文化就只能是一潭死水。故宮大門失去了文化鑰匙,只依賴於權力之手推動,那麼,這片領地成為私人會所,發生丟失藏品與摔碎文物的事,也就不奇怪了。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