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評論文章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 
故宮之“門”,一個國家的文化之殤

http://www.CRNTT.com   2011-08-22 14:09:37  


 
  另據《中國青年報》報道,故宮博物院北被曝私自拍賣館藏珍貴文物“創收”。儘管故宮方面回應表示“從來沒收藏過網帖中所稱的五件北宋書札”,北京文物局也出面否認,但記者發現,故宮博物院官方主頁,在“院史編年”下設的“歷年文物入藏”中,1998年有“收購宋人書札5件”入藏。此外,在《故宮博物院八十年》(故宮博物院成立八十周年之際的獻禮之作,由故宮博物院院長鄭欣淼親自作序)中有記載:“1997年6月18日,從翰海拍賣公司拍得宋人書札五件”、2004年11月6日北京翰海公司企業新聞《十年春與秋》中也有記載。不過,記者經多方查詢,此五件書札的去向依然不明。還有“損毀遺棄佛像”、“明代法器被毀”、“清宮舊藏木制屏風被浸泡”等多項質疑,一個巨大的黑幕,似乎被掀開了一角。 

  中國的文化遺產,正是一批批文化人殫精竭慮、恪盡職守、如履薄冰地守護,才能薪火相傳的。作為著名的世界文化遺產和最大的古代文化藝術博物館,完全可以算做中國文化的臉面。故宮也傾注了國人的複雜感情,見證了一個國家與民族的曲折歷程,特別是近代以來,文物大規模南遷、文物流失海外等等,更是承載著太多國人的辛酸,同時也被賦予了更多的希冀。 

  如今,我們也沒有要求故宮的管理者都是鴻儒大家,但至少能夠有最名副其實的文化理念,守護好這個文化陣地。但故宮的一系列表現,卻讓國人患上嚴重的文化焦慮症。就損壞文物一事來說,北大教授孔慶東認為,故宮國寶損壞,碎掉中國對待文物的責任心。華東師範大學教授許紀霖也評論說:“兩岸故宮,比出來的不是技術,而是對中國文化的態度。官僚管理的北京故宮,敬畏的只是上司,而非文物。” 

  同濟大學文化批評研究所教授朱大可認為:“儘管文物的市價被越抬越高,形成巨大的財經泡沫,而器物藏販者的文化水準,卻在一路狂跌,而中國文化的地位,從未變得如此搖搖欲墜。中國最大的文物藏家和文化象徵———故宮,近年來多次書寫反面傳奇,展示其文化敗退的嚴重跡象。”“紫禁城的故事向我們證實,作為公共資源的歷史文化遺產,被肆意侵吞、炒作、瓜分、消耗、貶損和荼毒。似乎沒有任何官員為此負責,也沒有推動文化制度矯正的跡象……揭示出文化所面對的真正敵人,其實就是侵吞和壟斷文物的官僚權力。” 

  故宮這個在人們心中地位高貴的文物托管單位一再而、再而三地出事兒,不得不讓人一次次地感嘆,我們是不是所托非人了?一個原本是文化神聖之處、文化與文明的聚集地,卻散發著熏天銅臭;一個最應該呈現有中國傳統諸如知書達理文化氣質之地,卻屢屢表現得極其沒有文化;一些本該對文化有最高的敬畏之心、有高尚的操守的文化守護者,卻在一次次地辱沒文化;一個本該是中國文化臉面的地方,卻屢屢讓這個國家的文化顔面盡失。北京故宮博物院,在2011年集中地給全世界呈現出了一個國家的文化之殤,敲響了文化領域的深層亂象與危機的警鐘,讓我們不能不深刻反思,一個經濟日益強大的國家,該如何自我捍衛本該無限自豪的文化尊嚴,如何真正地擴大文化影響力、充實自身的軟實力?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