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評論文章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 
秦輝:教育有問題,但不是“教育問題”

http://www.CRNTT.com   2011-09-27 14:50:48  


 
  這兩種類範疇是完全可以交叉、重迭的。我國傳統科舉制度被視為“應試教育”的典型,但它與科舉以前不重考試而重門第、重“背景”的察舉征辟—九品中正時代的教育在目的上並無本質區別。而科舉教育與工業文明時代興起的唯智教育雖然都極重“應試”,但教育目的卻全然不同。至於毛澤東時代的“教育改革”,倒的確是針對“應試教育”的,但其目的卻絕對與“素質教育”無關。說穿了,它無非是在保留蘇式教育的“意識形態教育”色彩的基礎上,去除其唯智教育的成分而增加其“三忠於四無限”的奴化教育和反智主義的“愚化教育”成分而已。蘇式教育固然毛病多多,但那時的“教改”只會更加有損於人的素質之提高——它不僅降低了人的知識水平,而且“培養”了說假話、趨炎附勢和整人利己的惡劣品格,甚至即使在“意識形態教育”方面,它也把蘇式教育中保存的一點神學知識論色彩進一步庸俗化為純粹巫術式的圖騰崇拜(把蘇式的馬列主義理論課變成了“背誦老三篇”之類)了。而“文革”式教改在廢除了考試制之後實行的“推薦”、“保送”、政審與出身標準之類的招數,更是集黑暗的九品中正制、種姓制與異端迫害制之大成,比傳統科舉制都差遠了——我並不同意如今一些論者對科舉制的過分拔高,但無疑,“文革”時的“不應試”教育不僅比科舉考試更不公平,而且其“培養”出來的人的“素質”恐怕也比科舉制下造就的傳統知識分子更差。對這樣的“教改”,我們需要的是深刻反思以免重蹈覆轍,而不是去挖掘它的什麼“合理成分”。

  “素質”有無客觀標準?“創造力”能否教得出來? 當然,如今反對“應試教育”的呼聲並不是要恢復“文革”那一套,但這一提法仍不無可議之處。論者一般認為,“應試教育”強調用“客觀標準”來考學生,這就會束縛學生的思想,妨礙學生“創造力”的提高。這種批評應當說不是沒有道理。問題是從這樣的批評中我們是否能推出一種新的選擇?

  比方說就算我們擺脫了“唯智教育”而改為全面提高“素質”吧,問題是“素質”的高低從何判斷?需要不需要一種“客觀”的判斷標準?如果不要,那憑什麼說如今的教育“素質”不行,又憑什麼評價可能的新式教育是否提高了人的“素質”呢?難道“素質”的高下是可以你說100我說50見仁見智的麼?反過來說,如果“素質”的高下可以用“客觀標準”來考核,那麼這種“客觀標準”同樣會束縛學生思想,造成與所謂“應試教育”類似的弊病,只不過改應語文、數學……之試為應“素質”之試而已。或以為一門“素質”之試不比語文數學等多門考試更能“減輕學生負擔”麼?但正如我下文所言,其實目前“學生負擔”的實質是“競爭負擔”。“作業負擔”、“考試負擔”都只是表象,不從根本上緩解“競爭負擔”而只是減少考試,結果只能是學生負擔未減,而知識結構卻可能更加畸形。君不見以減少考試門數為目的的“3+x”試驗便立刻顯出了弊病:許多學生放棄了“3”科以外的史地理化生諸“副科”,從而使原來為“應試”而實行中學文理分科造成的學生偏科、眼界狹隘、知識缺陷之弊變得更嚴重了。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