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評論文章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 
秦輝:教育有問題,但不是“教育問題”

http://www.CRNTT.com   2011-09-27 14:50:48  


 
  反對唯智教育,更要反對神學教育 如今關於教育改革的議論,很多是針對“工業時代的‘知識工廠’”、“理性主義的唯智教育”的。這些批評許多很有道理,但也給人一種印象,似乎我們的教育已經過了“工業文明”、“理性主義”這一關,如今只等著“後工業”或“信息時代”、“知識經濟”時代的教育了。似乎我們的教育如今滿是“現代性”之弊,只能靠“後現代主義”來提供教改資源了。這是很成問題的。其實,把教育劃分為“前工業”、“工業時代”或“後工業”這樣的“發展階段”本身就是很冒險的。例如如今廣受指責的標準化(托福式)考試、電腦評分和只許答“惟妙惟肖”不許答“栩栩如生”、只許答“協力同心”不許答“同心協力”之類弊病,本身都是“後工業”的電腦時代、“數字化時代”的產物,由於電腦難於模糊化思維而導致的這類弊病在“工業時代”倒很難產生的。 

  但更重要的是,我們過去的教育真的已經是“工業文明”的、“理性主義”的或“現代”的了麼?的確,我們過去的學制、學期,過去的許多教材,過去那忽而分為單科院校忽而又合為“綜合大學”的高教體制似乎都不是學自歐美而是學自蘇聯。但“工業文明時代”教育的精髓——理性主義,在我們的教育中體現了多少?

  理性主義是啟蒙時代的旗幟,它提倡懷疑與批判,講究實證與辨偽,它以理性法庭取代了宗教法庭,以理性裁決取代了宗教審判,它主張“知識就是權力”,而反對“權力就是知識”。它在教育中的表現,就是學術自由、愛智求真、大學自治、學者治校等等。而這些,不僅在改革前我們的教育中不具備,就是現在有許多內容不也還有待於未來的教改來實現嗎? 我們以往的教育不能說沒有“工業文明”成分(大學教育重理輕文即很突出),但更突出的恐怕還是“前工業”的東西。它與其說是唯智教育,不如說更多的是神學教育,它視學校為“陣地”,以培養“信徒”、鏟除異端為宗旨。它主張權力就是知識,所謂“‘又紅又專’實際是只‘紅’不‘專’”的批評恰如其分。它之缺乏人文精神首先不是因為“工具理性”太強,而是因為神文傾向太強。它對技術型(理工型)人才的重視與其說是基於工業文明,不如說是基於“洋務意識”(所謂“落後就要挨打”因此必須學科學技術)……這一切在改革時期雖然已消解了不少,但尚無根本改變。舍此不論而唯“工業文明”、“理性主義”、“唯智教育”是責,教改就容易偏向。 

  當然這決不是說如今就沒有唯智教育之弊。但要注意歷史上常有“抑抑為揚”的現象,在未“現代化”時專倡“後現代”,反易導致“前近代”的沉渣泛起,可不慎哉! “應試”作為手段:最“不壞”的選擇 如今的教育的確問題很多。在教育目的上,既有工業時代的唯智教育之弊(這是今人說得較多的),也有前工業時代的“神學教育”之弊。重知識傳授而輕創造力的培養、重工具理性而輕人文精神的涵育,而且即使在知識傳授方面也存在著陳舊、過時、片面乃至錯誤的問題,就像近來的“語文教材討論”中暴露出來的那樣。而這一切,都主要屬於“教什麼,怎樣教”(或從學生方面講是“學什麼,怎樣學”)的問題。這類問題與是否“應試”,老實講關係並不很大。固然相對而言,工具理性與“存量知識”容易以“客觀標準”考試之,而創造力與人文精神就很難用“標準答案”考出來,因而單純強調考試的確容易助長唯智主義。但這並不能反過來說,弱化、淡化考試就能加強創造力或人文精神教育。創造力或人文精神怎麼“考”,這老實說不僅中國教育界沒解決,就是國際教育學界也沒有解決。但豈止怎麼“考”,創造力或人文精神如何能在學校裡“教”得出來,這本身就是個問題。我個人以為這個問題恐怕不能僅在教育學內部解決。激活創造力、弘揚人文精神恐怕更多地有賴於社會機制。都說英美式的教育不像東方教育那樣束縛學生,有助於培養創造力。但如果把那樣的教育方式搬到我們這樣的社會機制中來,只怕是學生的知識水平會下降而創造力卻未必會提高的。而在英美那樣的社會機制中,許多華裔、亞裔學生受到的“傳統教育”影響也沒有妨礙他們在那裡脫穎而出,表現出很高的創造力。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