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評論文章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 
秦輝:教育有問題,但不是“教育問題”

http://www.CRNTT.com   2011-09-27 14:50:48  


 
  而在教育過程中的成就評估、資源競爭、資格認證等方面,即在解決“誰來學?誰學得好?怎樣算學成?”的問題上,以“應試”為主的體制應當算是一種可行的、不得已的、有弊病但相對而言最“不壞”的選擇。我國與西方在完全不同的文化歷史背景下經過不斷探索各自都在教育與人才選拔方面發展出了考察制度,這並不是偶然的。無論如何“在分數面前人人平等”比之憑門第、出身、關係、背景,憑財力,憑有權者或其他人主觀色彩濃厚的舉薦等等來取人,都要好得多。尤其在一個社會機制不健康、舉薦容易流為黑箱操作的環境下更是如此。因此,即使我們能找出某些國家用非考試的辦法分配教育資源而取得成功的事例,也需要考察這些國家與我們不同的社會背景。當年普列漢諾夫曾指出:土地國有是個好主意,但“在一個警察國家裡推行土地國有”卻會造成極端的反動。土地資源是如此,教育資源何嘗不然?更何況我們已經有過“用非考試的辦法分配教育資源”而造成“極端反動”(如“文革”時)的慘痛教訓?因此,我們不能脫離社會背景來談教育,脫離政治、經濟、社會改革來孤立地談“教改”。如果一般地講考試作為分配教育資源的辦法屬於不得已的“最不壞”之舉,那麼在我國的特定條件下恐怕更是如此,如今我們恐怕倒是應當更嚴格地限制舉薦之類的“非考試辦法”才是。 

  “應試”太多,還是機會太少? 當今人們指出的“應試教育”之弊,其實有相當成分並非“應試”所造成。其中首要原因是資源不足。一個理想的教育體制應當在實質上做到“有教無類”,人人平等地共享教育資源。可是事實上我們根本做不到這一點,由於經濟社會發展水平所限,更由於我國多年來教育投入嚴重滯後,教育經費占國民收入的比例甚至低於經濟發展水平,類似我們乃至不如我們的許多不發達國家,也低於政府允諾的水平,還由於我國至今仍受“神學教育”(不是唯智教育)思想影響,把教育當作維護“國教”、保持意識形態統治的手段而實行政府壟斷,對社會辦學與民間教育投入諸多限制,使得教育資源的短缺極為嚴重,為爭奪這些資源的競爭也就極為殘酷。所謂“考試對學生的摧殘”說穿了就是競爭的摧殘。如果不改變“短缺加劇競爭”的局面而只是取消或弱化考試的作用,那“非考試的競爭”(走後門弄特權等等)對多數學生而言豈不是更加殘酷嗎?

  在資源制約的條件下,制度的不合理又進一步加劇了矛盾。我國目前“應試”的殘酷並不在於考試本身,而在於現體制下考試的機會太少,以至於“一考定終身”給學生造成了極大的壓力,這壓力還不只在於體能負荷,尤其在於精神負荷。如今的許多應試悲劇都是因後者而發生的。我國大學“嚴進寬出”的畸形做法是導致“高考病”的根本原因,而“寬進寬出”是不可能的,“不考而嚴進”更是放縱弄權作奸的倒行逆施,因而在根本改革高教體制及社會上的用人體制基礎上效法國際流行的“寬進嚴出”之制也許是唯一出路。放低高考門檻,築高大學畢業門檻,變孤注一擲式的“競爭”為平緩的過程式競爭,這比簡單地排斥“應試”要好得多。

  除了“嚴進寬出”外,我國高考制度的另一大弊是不合理的考試資格限制。尤其是禁止職高畢業生參加高考的規定簡直毫無道理。過去有這一規定或許是因為計劃經濟下職高畢業生實行定向分配,現在大部分職高都已不包分配,卻又不許參加高考,這就使由初中升入普通高中的“中考”競爭之劇遠甚高考。加之初中不允許複讀,往屆初中畢業參加中考之難遠甚於往屆高中畢業生之參加高考,一些地區(包括北京市)還公然規定往屆生即使爭到應試資格,考高中的分數線也要比應屆生高出20分。這樣的歧視在高考中是沒有的。它意味著只要一次輸掉了“中考”,就幾乎等於輸掉了一生。於是“一考定終身”現象實際上由高考提前到了中考,競爭的殘酷性也大大增加,給年齡更小的孩子造成更大的壓力。而其連帶效應更使得小學升初中、甚至幼兒園升小學都日益帶有了“一考定終身”的性質(今年北京等地縮減“完中”之舉更加劇了此種現象)。 

  職高畢業生參加高考,升學率也許不如普高,但這不能成為對職高生實行資格歧視、剝奪參考權利的理由。在職高不包分配而普高(包括完中)又實行縮減的今天,禁止職高生參加高考已不僅是個教育體制的問題,它還可能發展為社會問題。而今日被歸咎於“應試教育”的許多弊病,其實有相當部分都是不合理的考試資格限製造成的。在這一點上,傳統的科舉制還比今天的制度“開明”些。科舉時代“應試”者不限於“應屆”,也沒有在秀才中劃分“職高”、“普高”那樣的等級,許多士子皓首窮經、一試再試而終獲功名的事情如今往往被用作“科舉誤人”的反面典型。但科舉誤人主要是誤在“學什麼,怎樣學”的問題上,而那種應試資格的寬鬆給人提供了更多機會並促使人終生進取的機制卻是與今日發達國家的現代教育有類同之處的。並且正如今之識者已經指出的那樣:在當時讀書人並無其他出路(這並非“應試”之過)的條件下這種安排也算是最“不壞”的安排了。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