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評論文章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 
卡扎菲的“綠寶書”:家喻戶曉人手一册

http://www.CRNTT.com   2011-10-03 07:22:04  


 
卡扎菲“啊啊體”

  1987年,德國伊瑟隆冰球隊突然成了媒體矚目的焦點。這家瀕臨破產的冰球隊在賽季開始前對外宣布:球隊已經找到了新賽季的贊助者——利比亞世界綠皮書研究中心,這意味著,卡扎菲政治宣言《綠皮書》的廣告將被搬上伊瑟隆隊的球衣,球迷們將會在隊員們奔跑的後背上看到這位獨裁者的自我宣傳。為此,利比亞人要支付的價碼是90萬美元。

  這事讓德國冰球聯盟和西德的政治家們急得跳腳:“這是對體育運動政治中立原則的嚴重破壞。”他們說道,然後努力拆散了伊瑟隆冰球隊與《綠皮書》的這段姻緣。

  法格海說,這部急於“走出國門”的《綠皮書》,在利比亞家喻戶曉,人手一册。

  卡扎菲在《綠皮書》中對自己的政治理念進行了集中表述。從1976年1月到1979年3月,三卷本《綠皮書》陸續推出,分別從民主、經濟、社會三個方面來闡述“世界第三理論”——西方有資本主義,東方有共產主義,而伊斯蘭世界需要的是他的“第三理論”。

  在“世界第三理論”的框架下,議會是靠不住的(所以由議會制定的法律也是靠不住的),政黨是靠不住的,組織和個人都是靠不住的,因而民主是絕對靠不住的,人民不能由任何別的人來代表,他們只能自己代表自己。所以,利比亞沒有任何代議機構,只有一個為全體人民辦事的“總人民委員會”。在經濟上,卡扎菲認為人只要滿足了基本需求,其他的追求都是沒必要的;從社會角度,他堅信只要協調了民族主義和宗教問題,就能世界和平。

  寫作《綠皮書》的時候,卡扎菲常把世界各地的作家們、思想家們邀請到利比亞,從他們的討論中抓取只言片語,成為自己寫作的靈感。更多的時候,他從那些影響過他的著作中吸取養分,因而《綠皮書》中有著明顯的《古蘭經》、納賽爾《革命哲學》的影子。

  與《古蘭經》、納賽爾同樣重要的另一個思想根源,是他童年時代的貝都因生活。作為游牧民族貝都因人的後代,卡扎菲從小隨著家人生活在沙漠,住著帳篷吃著駝奶長大。和這個部落裡眾多的其他人一樣,卡扎菲的家庭並不寬裕,但基本可以自足。當部落內部發生爭執的時候,他們向酋長尋求調解,除此外不遵循任何法律,也不承認任何政治制度。這一切,與他在《綠皮書》中設想的烏托邦——一種順從自然法則行事的社會制度——都極其相似。

  卡扎菲一直頑固地堅守著他貝都因人的生活方式。他帶著駱駝和帳篷出訪他國,無法適應沒有駱駝低吼的生活。在《綠皮書》中,這種固執還只是被抽象地表達;到了1990年代初,在他創作的所謂“小說”裡,這種固執則直接被“咆哮”出來。

  這批卡扎菲花了三年時間寫成的短篇故事結集成一本册子,書名古怪——《鄉村啊鄉村大地啊大地宇航員自殺以及其它小說》。

  在這些分別叫做《鄉村啊鄉村》、《大地啊大地》、《宇航員自殺》的文章中,卡扎菲極盡一切能事地痛斥城市生活:“城市生活純粹是一種蛆蟲式的生活。”“城市就是趕時髦、追新潮、花裡胡哨、東施效顰、紙醉金迷,沒有什麼有益的奉獻卻有不少的要求,是毫無意義的存在。”與之相比,鄉村則“寧靜、乾淨、人與人聯為一體”,是“良知、理想和典範”。

  雖然在卡扎菲的要求下,法格海為這本書中的兩個小故事做了推薦,但他認為卡扎菲本人在文學上其實沒有任何成績,所謂的小說集不過是一本水平非常低的文學小册子。

  “一個人不可能僅憑兩篇短篇小說就能在文學界獲得極高的聲譽。”法格海說,“但在卡扎菲控制的媒體上,他的才華和他天才般的藝術和文學成就得到了廣泛的討論。”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