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評論文章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第9頁 第10頁 】 
袁偉時:辛亥革命與百年憲政

http://www.CRNTT.com   2011-10-07 10:14:50  


 
辛亥革命嘗試把中國建設為三權分立的憲政國家

  袁偉時:感謝大家來這里與我進行交流,這個交流很有意思。其中一個很尖銳的問題是:辛亥革命究竟是勝利還是失敗?或者講勝利在哪裡失敗在哪裡?對於百年憲政究竟帶來什麼樣的影響?這是一個很值得探討的問題,我今天晚上跟大家交流,想將我自己的一些讀書心得跟大家分享。

  我認為辛亥革命是一個偉大的勝利,但跟一般的教科書所說“辛亥革命推翻掉2000多年的帝制”的結論我不太認同,因為有沒有皇帝對一個現代國家來講不是一個問題,很多國家有皇帝,但憲政推行得很好。所以不是這個問題所在。另外,推翻掉了專制,實際證明辛亥革命沒有完成這個任務,到現在有一些東西,辛亥革命提出來我們還在做。所以說辛亥革命推翻了專制、帝制的結論可能靠不住,但確實有很大的變革。

  這個變革在哪裡?我想這樣一個革命就帶來一個社會制度的大變化,主要是政治制度的大變化。這個變化是一舉建立了三權分立的現代國家制度。議會、獨立司法系統,還有行政系統,一下子就建立起來了。在清代最後十年的新政是有意識的推行這樣的政治體制改革,從1906年決定預備立憲開始就在地方到中央推行三權分立制度,好些地方在這方面有很顯著的成績,直隸(河北)、浙江乃至其它省份都有很突出的表現,但在全國範圍內,雖然准備向這方面前進,但關鍵時刻沒有邁出最重要的一步:真正的實行三權分立。辛亥革命以後一下子就實現了,從此以後整個歷史就圍繞著是要結束還是要鞏固這樣的制度。

  第二個成績,一下子把自由度大大提高。言論自由、結社自由,這些一下子就實現了,學術自由也實現了,這是前所未有的,從這方面來講是一個勝利。

為什麼辛亥革命的成果鞏固不下來?

  為什麼當時提出在中國實行民主、共和的目標到現在還沒有完成?原因在哪裡?這是一個最值得探討的問題。所以,研究歷史的人都有一個說法,辛亥革命失敗了。但對於失敗的解釋有各種各樣,有一些解釋說袁世凱是偷竊革命果實,袁世凱登台意味著辛亥革命失敗。這個說法跟歷史事實不符,因為袁世凱當臨時大總統是經過法定手續當選的,當上第一屆正式大總統也是經過法定程序當選的,所以不存在所謂“竊”的問題。另外,他是不是賣國賊?歷史研究已經否定了這個結論,袁世凱在“二十一條”的談判中的表現可以說非常好,得到歷史學家的贊揚。當時的條件下中國那麼弱,日本那麼強勢,日本提出要強迫袁世凱接受“二十一條”,袁世凱在當時的條件下盡了最大努力,“二十一條”分5部分,關於第5部分袁世凱說這一部分簡直是把中國變為日本的殖民地,要求在中國政府各個部門請日本人做顧問,要用日本的武器或者跟日本合作在中國製造,中國的警察、軍隊要請日本的教官等,袁世凱說這些部分堅決不討論,所以“二十一條”第5款(好象有七條)那部分根本沒有進入議程,其它部分他也想盡辦法拖延談判或者是討價還價,將消息透露出去,利用列強之間的矛盾給日本施加壓力。到了最後,5月7日日本發出最後通牒,在不得不接受的情況下達成的協議,一共不過十多條,袁世凱才簽訂。所以歷史上有日本提出的“二十一條”,但沒有中日之間達成協議的“二十一條”。簽字之後他馬上召開有關官員會議討論怎麼執行,那時所有的辦法都是怎麼抵制,盡可能減少中國的損失。實際上達成協議當時的十多條都沒有實行。所以戰後日本有一個著名首相吉田茂應大英百科的要求寫一個《百年日本史》,中文翻譯是《激蕩的日本百年史》,里面對“二十一條”下了結論:這個全部沒有實現,徒然增加了中國對日本被中國人的咒罵的不滿。

  這個不是我的創見,所有認真研究過這段歷史的中國歷史學家或者世界各國歷史學家,都是這麼認為的。袁世凱當選不是辛亥革命失敗的標志,袁世凱的稱帝是辛亥革命的一大挫折,但很快取消,而且他也死了,死了以後又繼續維持原有的政治架構。這個政治架構直到什麼時候被破壞掉?辛亥革命真正終結的日期在1926年4月,標志是3.18事件以後段祺瑞下台,段祺瑞挽救共和的努力失敗。從那時候開始,整個三權架構就完了,那個時候東北軍閥進關,根本不要三權架構,成立了京軍政府,一年多時間後國民黨建立了全國政權,從蘇聯學來而建立黨國體制。所以國民黨要捧著辛亥革命的招牌,台灣說建國百年,好像它就是正統,我想這不對,因為它是另外一個重新用革命手段建立的新的政權。那樣一個黨國體系建立以後,中國人面臨的任務就是怎樣重建一個民主國家、憲政國家,原有的那個體制就完結了。辛亥革命所取得的政治自由、言論自由、學術自由也在國民黨統治下基本終結,不給人家政治自由,言論自由、學術自由受到很大限制,這是一個大的倒退。在這個基礎上要重新建立一個新的憲政,在國民黨的黨國體系下怎麼樣慢慢恢複這樣一個體制?這是另外一個課題。

  再講前面那一段,前面那一段沒有鞏固下來,表現在什麼地方?主要一條是軍閥混戰。但是1926年4月以前這一段(我們通常叫北洋時期或者北洋政府),現在冷靜的考慮一下,北洋政府對中國歷史的貢獻相當巨大,主要是:第一,這個時候經濟繼續發展。過去講那個時候經濟發展比較快是由於第一次世界大戰列強無暇東顧,我們鑽了空檔,結果發展起來,這個講法有一定的道理,這是國外的條件。更重要的是清末義和團事件以後,慈溪禧太後痛改前非決定接受市場經濟制度,決定要實行教育革命、司法和法律體系的革命,這兩個革命很了不起,而且都成功了,同時要進行政治體制的改革(這個沒有成功,關鍵時刻失敗)。市場經濟體制為經濟發展建立了非常良好的基礎,在辛亥革命以後中國的經濟一直是高速發展,特別是民國建立後10年間,那時候的經濟發展以10%-20%的速度增長,到20年代,世界經濟一再發生危機,但總體上中國經濟是上升的,一直到抗日戰爭。所以一個法國研究中國歷史的學者把義和團事件以後和抗日戰爭之間的時段說成是“中國資產階級的黃金時代”。政治上經濟上是這樣的。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第9頁 第10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