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評論文章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 
遇冷的《中華民國史》

http://www.CRNTT.com   2011-11-10 14:44:20  


1937年,日軍占領南京總統府,并在總統府懸掛太陽旗。
 
  收集資料好幾年之後,李新給這套書定了個調子,就是一切以史實出發。這在現在看起來算不上什麼,但在當時是件大事。“經歷了各種運動,那個時候大家都養成了‘以論帶史’的論調。研究問題不是先下手搜集資料,而是先確定立場,確定觀點,然後再找適合自己立場、觀點的材料,來證明自己先已確立的立場和觀點。”中國史學會會長張海鵬回憶。不過,李新希望摒棄這個做法,先從收集資料開始,如實記叙歷史,尊重歷史事實,還原歷史本原。

  為了安全起見,《中華民國史》一度被設想改成《中華民國興亡史》,中華書局編審陳錚說:“民國史編寫工作開展的頭幾年還處在‘文革’時期,曾經有過好心人擔心引來麻煩,設想將來的《中華民國史》叫《中華民國興亡史》。”

  這依然避免不了紛擾。這套書的主編之一,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副所長汪朝光說,從他們編撰工作開始,就不斷有不少人質問“為什麼要為反動統治階級樹碑立傳”。

  這讓當時的近代史所壓力頗大。到了1975年,更有領導要求民國史項目下馬,李新只得以“編撰時拿到中央書面文件為由,如果下馬也需要書面文件”頂了回去。

  民國史堅持了下來。

第一卷刺激了台灣

  真正開始動筆是“文革”結束後的1977年。次年,《民國人物傳》第一卷由中華書局出版,是民國史研究系列中最早出版的著作。

  1981年,《中華民國史》第一卷上下兩册亦由中華書局出版,是民國史研究的奠基之作。

  《中華民國史》第一卷一出來,就遭到了台灣方面猛烈抨擊,認為政治色彩濃厚,評價有失偏頗。

  這怪不得台灣“反應強烈”,因為“修史”這個工作從來不修“當代”只修“前朝”,一般來說,“修史”代表著一個朝代的終結,宣布修史者的合法與正當。更何況當時還是國家下令,召集體制內學者集體進行這項工作,更有“官史”的味道。

  “對台灣來講,這是一個非常敏感的事情。”張海鵬回憶,台灣政界、學界紛紛召開座談會研究對策。他們認為大陸開展對中華民國史的研究是陰謀,要宣布中華民國的滅亡,是後代為前代修史,為此召開了許多座談會,報紙上登了很多文章。

  大陸這邊寫了一篇文章來回應台灣的評論,文章大意是,大陸的民國史研究不是政治行為,是學術行為,是學者在開展中華民國歷史研究。

  大陸的辯解並沒有被台灣接受,台灣學界政界紛紛上書當時的“國務院”。

  在《中華民國史》又出了幾卷後,國民黨中央委員會黨史委員會(以下簡稱“黨史會”)牽頭、“教育部”出錢,歷時10年修了《中華民國建國史》。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