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評論文章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 
遇冷的《中華民國史》

http://www.CRNTT.com   2011-11-10 14:44:20  


 
海外檔案解密,修撰變慢

  在台灣開始修史時,大陸的民國史修撰反而步伐變慢。

  “主要是很多資料都開放了。”近代中國人物與檔案文獻研究中心主任,復旦大學教授吳景平從上世紀90年代開始參與《中華民國史》的編撰,負責1937-1945年這段時間的內容。

  吳景平說,1995年一明確任務,他就出國搜集資料去了。

  吳景平去了美國、英國、日本等國家。“核心檔案文獻都被帶到海外去了。”吳景平說,不看就無法進行叙述,這時台灣也開始解禁《蔣介石日記》等等一批檔案。他一邊看資料,一邊動筆,但這樣,他還是覺得準備不夠不敢交稿,社科院開始催促他交稿,他也拖延了很久。

  “比如蔣介石日記,台灣開始只開放了前半部分,直到我交稿前的半年才完全開放。”吳景平說,很多參與編撰的學者,都有跟他一樣的感受,因為在上世紀90年代後,海外檔案不斷解密,使他們感覺“如獲至寶”。

  “比如《蔣介石日記》2006年才開放,而且只是開放了一部分。”吳景平說,在《中華民國史》中沒有蔣的表態,是不可想象的。

  社科院近史所民國室主任金以林對此也深有感觸。他回憶,隨著台灣方面政治環境變化,台灣公布的史料越來越多,“在台灣我們看到大革命時期,毛澤東和李大釗等人書信原件。”金以林說,後來是斯坦福大學胡佛檔案館大量中國近代史文獻開放,尤其是兩蔣日記、孔祥熙和宋子文檔案,還有就是蘇聯解密的檔案,這對大陸學者認識國共關係、中蘇關係非常有用。“以前我們看不到,所以閉門造車,現在我們看到了,就不能不用。”

  同時,大陸學術環境的變化,讓歷史研究可以更加深入。金以林說,他80年代中期在人民大學歷史系讀書。當時,人大設有一個全國高校獨一無二的中共黨史系,它授予的不是歷史學學位,而是法學學位。黨史研究的目的是來指導人文社科研究的。隨著學術的發展,現在人大已取消黨史系,其機構合併到馬列學院和政治學院。隨著思想方面的放開,學術界也逐步形成了一種共識,將1949年以前的黨史視為民國史的一部分。這是一個很大的進步。

保留了時代烙印

  2003年起,民國史學科被列為中國社會科學院重點學科,1996年中華民國史研究被確立為中國社會科學院重點學科。

  到2010年底,36卷剩餘5卷全部交到中華書局。

  在今年的辛亥革命一百周年前夕,這套《中華民國史》集結出版。

  汪朝光說,這套書是匯聚了三代人的努力。這套書最早是由國家下達的任務,採取的是計劃經濟時期集體組織並承擔科研任務的方式,而1980年代以後,隨著改革開放的進程,後期的寫作方式有了改變,基本上是以個人獨自承擔某卷寫作為主,表現出更大的獨立性。由於編撰過程長達30年,作者隊伍也有不小的變化,早期擔任寫作者,多為“文革”以前參加工作的研究人員,而後期的寫作者基本上是1977年恢復高考以後從各大學畢業的研究人員。因此,這套書中對於許多歷史事件的看法及其表述有不少的差別。

  這套書全部出齊時,僅對早期的各卷作了個別文字修改,沒有進行全面的修訂。

  金以林說,這是因為一些前輩作者已去世了,我們沒有權力對他們的研究成果進行修改。

  “不可否認這套書有些方面帶著時代的烙印。”吳景平說,各卷之間存在差別。最先出版的幾卷,主要利用報刊資料,而且是共產黨這邊的資料,檔案資料很少。當然,那時很多檔案也是不開放的。台灣方面的資料,上個世紀80年代末期才開放。不過,這些痕跡,也恰恰說明了中華民國史學科的發展軌跡。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