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評論文章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中國經濟:抓住主要矛盾應對複雜環境

http://www.CRNTT.com   2012-01-18 08:56:29  


  中評社北京1月18日訊/剛剛過去的2011年,中國經濟發展經歷了國內外複雜環境的嚴峻考驗。而經濟形勢更為複雜的2012年也已撲面而來。上海證券報發表對外經濟貿易大學公共管理學院副教授李長安文章表示,如何在這種複雜的環境中尋找出持續增長的出路,是擺在人們面前的一大考驗。老子雲:治大國若烹小鮮。只要能夠抓住經濟發展過程中的主要矛盾,重視政策工具的科學組合和搭配,那麼實現國民經濟穩中求進的目標是完全有可能的。

  文章分析,從去年的情況看,一方面,全球經濟在後金融危機時代普遍患上了程度不一的“後遺症”,這使得中國的外部環境不但沒有改善,反而變得更為嚴酷。

  以希臘為代表的諸多歐盟國家陷入了債務危機的泥淖當中,前景絲毫不能樂觀。而作為世界經濟“火車頭”的美國,在債務危機的浪潮中也未能幸免。去年年中標準普爾突然下調了美國主權債務的信用評級,並屢次對美國主權債務風險發出警告,由此引發了一波全球性的金融動蕩。

  在此背景下,國際機構對2012年的經濟前景普遍比較悲觀,紛紛下調了經濟增長的預測。如,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曾在去年8月份預測2012年全球經濟增長率為4%,但在今年1月份幾乎確定會下調該預估值。不僅如此,IMF還發出警告,中國、巴西和俄羅斯等新興經濟體雖然曾是世界經濟增長的發動機,但這些國家也將面臨不穩定因素的困擾。

  全球經濟衰退對中國最大的影響就是對中國的出口產生直接負面作用。在外需減少的衝擊下,中國的對外出口增速出現了較為明顯的下降趨勢。不過,全球經濟減速引發的大宗商品價格泡沫呈現出破滅的跡象,卻有利於減輕中國的輸入型通脹。從目前的數據看,中國已是全球最大的鋁、銅、鐵礦石、鋅、棉花和大米消費國,分別占到全球需求的40%、39%、59%、43%、40%和30%,大宗商品價格的下跌無疑有助於降低中國國內通脹的壓力。

  另一方面,國內經濟形勢同樣呈現出複雜多變的走勢。經濟發展過程中,過冷過熱因素並存,過剩和短缺同在,大大增加了宏觀調控的難度。

  在經濟增長的動力方面,除出口可能受影響外,中國的投資和消費增長強勁。在中國經濟“熱”的背後其實也蘊藏著諸多“冷”的因素。比如相對於政府和國有企業的投資熱,中小民營企業的投資卻比較冷;相對於政府消費迅速擴張,居民個人的消費比較冷;相對於國有企業的規模膨脹和增速大幅提高,中小企業卻遭遇到多年未見的經營困難甚至局部地區的倒閉潮。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