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評論文章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從經濟角度解讀溫總理答記者問

http://www.CRNTT.com   2012-03-15 08:54:25  


財經評論員 葉檀(資料圖)
  中評社北京3月15日訊/此間每日經濟新聞今天登載知名財經評論員葉檀的文章“從經濟角度解讀溫總理答記者問”,文章說,從經濟角度解讀溫總理答記者問的內容,可以從技術上得出比較明確的結論;從技術出發,可以了解未來的預期目標。詳論如下:

  改革能否成功取決於什麼?取決於社會的共識,人民的覺醒,社會與市場的內生力量,每個人維護自我合法權利的努力,以及法律所能給予的公平博弈空間。

  3月14日,溫家寶總理在“兩會”之後的記者會上表示,“我深知改革的難度,主要是任何一項改革必須有人民的覺醒、人民的支持、人民的積極性和創造精神。在中國這樣有13億人口的大國,又必須從國情出發,循序漸進地建立社會主義民主政治”。這是歷史觀在執政領域的顯示,是年鑒學派整體歷史分析的精華所在。當執政理念不被理解,執政者會出現“獨立的人格不為人們所理解”的痛苦,對社會的憂慮來源於共識無法達成,利益團體往往假道義而行,達成改革目標的技術手段往往被扭曲。

  1898年,史稱“戊戌變法”的維新力量,在年輕的光緒皇帝帶領下,以康有為等學者、中下層官員、部分市場人士為主體,艱難前行。這是一場注定不會成功的維新運動,維新者集聚了太多的反對力量:因為科舉而失去前途的讀書人反對,希望搭上維新之船的李鴻章等大員被康有為等人傲慢地拒絕,列強將中國視作肥羊,農村動輒饑荒,絕大多數民眾目不識丁。當時的農村經濟與社會結構與中世紀毫無區別,鐵路被視為毀壞風水的象徵,因被認為是毀壞傳統綱常的利器遭到唾棄。譚嗣同的鮮血沒有達成民眾的共識,反而成為極端派的食糧。

  一百多年後,在現代工業化路上艱難跋涉的中國,出現了強有力的改革支持者,文盲率大幅下降,城鎮化率進程過半,最基本的社會保障體系正在建立的過程當中,資本與貨幣市場被掃進歷史的垃圾堆後失而複得,各經濟主體在盡一切力量維護自身的權益。

  情況截然不同。當然,從歷史的細節、經濟的細部看,我們能看到一切行政的陰影,看到計劃色彩的影子,在工業化起步後存在中等收入陷阱。一百年前,中國的難題是能否跳出赤貧陷阱;一百年後的中國,難題是能否走出中等收入陷阱。從經濟角度解讀溫總理答記者問的內容,可以從技術上得出比較明確的結論;從技術出發,可以了解未來的預期目標。 


【 第1頁 第2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