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評論文章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 
全民免費醫療:並非理所當然

http://www.CRNTT.com   2012-03-28 11:38:54  


 
  政府投入之重要,與印度比較即可看出。很多中國人喜歡舉出印度實行“全民免費醫療”的例子,並發出諸如“印度能、為什麼中國不能”的議論。但殊不知,由於政府在公立醫療機構中的投入太少,“全民免費醫療”在印度實際上只是一個花瓶。事實上,根據世界衛生組織的統計數據,在2006年,印度衛生費用中公共籌資的比重僅為25.0%,而當年中國的這一比重已經高達40.7%了。這說明,即便印度建立了“全民免費醫療”制度,但其民眾看病治病時基本上無法免費,還要自己從口袋里支付大約70%的醫藥費用。這充分表明,不進行充分的投入,再好的醫保設想也只是空談。

  真正讓醫保起作用,仍然任重而道遠

  然而,即便投入的問題解決了,醫保要真正起作用還早得很,配套機制的完善同樣重要。

  例如,在中國,無論是社區衛生服務機構,還是大小醫院,大家都熱衷於多開藥、開貴藥、多檢查,這在學術界被稱為“供方誘導過度消費”,簡稱“過度醫療”。“醫療為主、其他為輔”的格局多年沒有改變。

  當中國的醫保制度向英國和德國靠攏之後,則不僅是醫院熱衷開藥開貴藥,民眾也會熱衷拿藥,拿貴藥,甚至滿世界尋找名醫。殊不知,這樣不僅會大大增加社會醫療保險的開支,對人的健康也並無好處。目前中國人的人均期望壽命已達74歲,距發達國家已經不算太遠,但人均健康壽命的差距,則比人均期望壽命要多了好幾歲。這跟中國人的醫療習慣不健康有很大關係。醫保制度的建立,只做到了新醫改指導原則“保基本、強基層、建機制”中的“保基本”,而談不上“強基層、建機制”。

  而發達國家的醫保體系,則不僅在於其保障覆蓋的全面,也在於其配套機制的完善。例如英國的“全科醫生”制度,社區醫生如“守門人”一般,為民眾診療小病,為大病提供推薦的醫治方案,更重要的是為預防疾病提供咨詢。不僅節約社會醫療資源、費用,還起到了良好的保健效果。

  類似這種機制的建設,同樣是中國醫保體系前進的方向。


  □ 結 語

  實行哪種醫保模式其實並不是特別重要,最重要的,是新醫改能夠讓醫療機構不要光想著賺錢,而要實實在在讓醫療成為民眾的一項福利。

  (本文來源:騰訊評論《今日話題》2012年3月27日)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