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評論文章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 
誰把醫生推到屠刀下

http://www.CRNTT.com   2012-03-29 11:35:48  


 
  體制之弊讓鼓勵政策如紙上談兵,高行政壁壘導致民營醫院地位尷尬,准入只能靠關係

  改革開放至今已經三十多年,中央政府也曾提出“鼓勵社會資本進入醫療行業”的政策,但醫療體制之弊讓這些政策更像是紙上談兵。允許私人行醫,是早在1980年國務院文件就提出的政策。可是直到2005年,全國獲合法行醫資格的城鄉私營診所不到14萬家,平均每萬人口1.07家而已。在行政壟斷下,民營醫院准入只能依賴關係而非技術水平。高行政壁壘的醫療行業“管辦不分”,導致民營醫療機構至今仍少得可憐弱的可憐,無法與公立醫療機構競爭,也因此無法為消費者提供降低醫療成本的次優選擇。

  “民營非贏利醫院”是另一個例子。本來該政策意在動員民間資本進入醫療服務,可是出台多年,應者寥寥——2005年全國非營利性醫院不到3000家,占全部醫院的15.8%,擁有的床位不到總床位數的5%。原因在於,非營利醫院的稅收與一般工商業企業無異,這對新進入者而言負擔偏重。加上在全盤公醫制下誕生的政府公立醫院,從來沒有向出資人提供投資回報的問題。民營醫院要與之爭鋒,高舉營利性旗幟肯定不是上選。但是按非營利醫院處理,投資方沒有獲取投資收益的合法渠道,這當然妨礙更多的社會力量來辦醫院。

  ■ 醫生與患者同為體制犧牲者

  在醫療體系改革中,醫生只是最後一環缺乏話語權,惡劣的執業環境下醫生同為體制受害者

  長期以來,醫生的自我評價和社會評價相去甚遠。縱觀歷次醫療體制改革,醫生並沒有多少話語權。在醫療“偽市場化”和以藥養醫的大背景下,醫生的收入與醫院的經濟考核體制息息相關,多開藥多檢查雖然令人反感,醫生也的確從中獲利,但對比醫生培養的高投入,工作的高強度和職業的高風險,其工資所得的確與付出不相符合。中國醫生的平均工資僅是社會平均工資的1.19倍,而在其他國家,醫生算相對高收入人群。相比更加合理的“以醫養醫”制度,“以藥養醫”的模式將醫生推到了醫患糾紛的前線,媒體對一些醫患糾紛的偏向性報道,同樣讓醫生成為眾矢之的。

  在一份雜誌的“職業聲望排行榜”上,醫生被稱作“最受人非議的職業”。另外兩個被提名的職業是警察和保安。醫生價值得不到相應的尊重,以及惡劣的執業環境,讓更多醫護人員面臨執業選擇的困惑。一項醫師執業狀況吊唁顯示,78.01%的醫師不希望自己的兒女從醫,支持、肯定從醫的父母僅占6.83%。以2005年為例,全國醫生總數193.8萬人,不但低於歷史最高水平,而且比1997年的數量還減少了46595人。儘管在患者看來,醫生的形象早已充滿負面色彩,但或許,醫患之間本不應為敵,他們都是醫療體制的犧牲者。

  □ 結 語

  近30年的醫療體制改革,走過了“偽市場化”的道路,又用“以藥養醫”催生了高藥價,還限制了民營醫院的發展和競爭。醫生與患者本非敵人,反而都是失敗的醫療體制改革的犧牲者。

  (本文來源:網易新聞《另一面》2012年3月29日)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