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評論文章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打破經濟運行和宏觀調控悖論

http://www.CRNTT.com   2012-04-10 08:19:15  


  中評社北京4月10日訊/如果觀察過去 11年 間(2001-2011年)中國經濟的整體表現,在全球化紅利(2001年加入WTO之後,11年間中國貿易逆差累計1.5萬億美元,FDI累計8160億美元,外貿依存度由38%曾一度升至2007年的65%)、人口紅利(11年間15-64歲人口比重穩定在70%)、城鎮化進程加速(11年間城鎮化率提升了14%)、工業化進程加速(11年間工業增加值增長了近4倍)等因素共同推動下,11年間中國GDP實現了平均10.4%的增長。

  經濟觀察報發表經濟學博士張濤文章表示,2008年危機以來,中國經濟增速雖然得以維持,2008-2011年GDP平均增速為9.6%,但信貸投放和財政支出占GDP的比重不斷提高。2001-2007年間,信貸占GDP的平均比重為15%,財政支出占GDP的平均比重為18%;而2008-2011年間,這兩個比重分別升至20%和22%,表明維持經濟增速的成本不斷提高,越來越倚重於政府的公共幹預,而內生性增長的動力則越來越弱。由此形成一個循環:政府維持經濟增速的公共幹預政策一旦退出,經濟疲態立顯,相應政府退出的力度開始打折,進而微觀層面和宏觀層面的政策預期均處於不確定狀態,而越是這樣的不確定預期,反而又越需要經濟運行盡量穩定,自此經濟運行和宏觀調控陷入到悖論之中。

  文章分析,如何打破悖論?無非就是三點:形勢判斷、明確目標、措施落地。

  形勢判斷:此次調控源於危機後國內房價的快速上漲,隨後就是包括限貸、限購在內的嚴厲調控措施的連續出台,房地產投資應聲回落,但房地產投資及其連帶投資占全社會投資的比重仍高達25%-30%左右,同時伴隨中國城鎮化率由上世紀末的不到35%升至目前的51%,則顯示房地產行業的重要性,因此就出現了市場與監管層持續博弈的局面——市場對地產政策鬆綁呼聲不斷,決策層調控決心的表態不斷;加之外部需求在歐債危機影響下持續疲弱,到今年2月份,中國出口增速的放緩局面幾乎體現在全部出口市場,而近期人民幣遠期匯率的貶值預期,也表明外部對中國經濟不樂觀情緒的反映。

  明確目標:調結構下的新平衡初現之前,舊平衡還需維持。助推中國經濟保持高速增長的全球化紅利、人口紅利以及制度性紅利已發生變化,需要中國經濟在結構方面做出適應性的調整,而目前達成的共識就是依靠內需的啟動來完成經濟結構的轉型。但是以居民消費為主的內需增長,受制於就業情況、通貨膨脹、收入分配、社會保障等諸多因素,而且筆者認為中國居民的高儲蓄率也是因居民的不穩定預期導致的,可見這些需要體制性變革的因素難以在短期內消除,那麼擺在中國面前就是如何在新平衡建立之前,盡量讓過渡期平穩,這就需要投資和出口兩馬車讓位於消費馬車的過程是漸進的,而在目前內生性增長點不明顯的環境下,如何調動微觀經濟的積極性,如何為新增長點盡快形成保駕護航,才是當前結構調整的首要之務。 


【 第1頁 第2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