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評論文章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孔子和魯迅誰更代表中國文化

http://www.CRNTT.com   2012-04-18 14:32:06  


 
  漢文化復興

  通過自省與自新順應時代變化

  “漢文化要復興,就必須順應時代自我更新”,香港中文大學教授陳方正認為,隨著近現代文明、新興科技和政治理念的衝擊,傳統漢文化在國人思想體系中的地位被一再降低。“漢文化的精髓儒學,延續千年,卻從二十世紀初開始,在短短十年時間里就被新文化運動淹沒,影響力不斷減弱”,陳方正說,漢文化的歷史意義,在於中國的歷代先人對它有一種與生俱來的信仰,“如果可以從傳統漢文化中提煉出適應時代發展的價值元素,依然可以被當今大部分國人,甚至外國人所接受”。

  而許琳則透露,國家對孔子學院下一個十年發展已經有了明確的要求,即通過孔子學院這個平台,去學習其他國家在文化發展上所取得的優秀成果,通過各種方式鼓勵研究中國文化的各國學者共同推動漢文化的再度繁榮,同時“更要對中華文化進行自省與自新”。

  重新定位

  沒有孤立的中國文化

  “在這裡,總有人問我對中國的感受怎麼樣。”一名外企高管在接受記者採訪時曾如此說道,“這是否也能看做是中國缺乏自信的一種表現?”

  對此,陳思和認為,討論文化問題時,我們總會不自覺地將中國文化與世界文化分割開來看,“我們習慣於用單一的視角解讀世界,以為世界文化就是指代西方文化。如果換一種思維方式,或許我們的很多認識都會發生改變”,陳思和告訴記者,國人受到數千年自我封閉思想的影響很深,很自然地認為中國與西方是兩個完全不同的文化環境。“其實,沒有一個孤立的中國,更沒有一個孤立的中國文化,中國文化本就是世界文化的一部分。”

  用復旦大學教授吳曉明的話來說,正是有了以上這種思維,如果再加上一點“自豪感”,就會很自然地覺得自己的文化與眾不同、獨一無二,“所以,很多人才會那麼渴望去改變別人的看法,才會那麼急切地想知道外國人眼中自己的形象。”對此,來自普林斯頓大學東亞研究系的柯馬丁教授表示,“對中國文化的重新認識,最重要的就是不能再孤立地看待這個國家和這個國家的文化。”

  “重新審視這個國家,可以選擇從兩個視角開始從古至今的縱向研究和以一個時間點,將中國與世界其他文化做橫向對比”,柯馬丁憂慮地說,不少學者總是更熱衷於研究古代的中國,將中國的傳統文化與現代文化分開研究。“這是因為在古代,中國曾是個超級大國。但別忘了,魯迅所代表的現代文化也是漢文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文/廣州日報記者 賀涵甫)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