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評論文章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第9頁 】 
大饑荒餓死幾千萬人 別拉著13億人陪葬

http://www.CRNTT.com   2012-05-06 10:06:16  


 
鏈接:一九六O年前後西禮縣大饑荒

  2012年05月04日08:41 政協隴南市委會網 作者:趙繼士

  一位西方未來學家有句名言:“不總結歷史教訓,歷史的悲劇就會重演。”唐《貞觀政要》雲:“以史為鑒,可以知興衰。”本文就是遵循這一至理名言來研究和總結1957年至1961年期間的西禮縣大饑荒的,旨在為人們留下值得汲取的歷史經驗和教訓。

引 言

  公元1960年前後,西禮縣發生了現代歷史上空前的大饑荒,造成人口大量死亡和外流,僅1960年全縣死亡人口就達44608人(省統計為43793人)。1961年初,人口死亡的勢頭仍在發展,1月份死亡525人,2月份上升到729人。在人口大量死亡的同時,各種疾病也開始蔓延,1961年2月份全縣各種疾病的發病人數達43300人,比1月份的30720人增加了44%。饑荒和疾病使人口大量外流,1958年至1960年全縣外流人口達到14241人,也由於人口的死亡和外流,全縣17萬畝土地荒蕪,僅當時的洛峪一個公社就多達2萬多畝。

  上述一些令人毛骨悚然的數字說明了什麼?為什麼那個年代人命那麼脆弱?為什麼會發生那麼多不可思議的事?沒有從那個年代過來的人感受不到那時的苦,體會不到那時的難,不看看這篇資料對這一問題肯定會百思不得其解。

大饑荒的成因

  1960年前後的大饑荒,其成因應追朔到1957年反右派和整社反右傾以及1958年的“三面紅旗”(即總路線、大躍進和人民公社)時期。

  一、虛報浮誇、高指標、高征購,使得社社隊隊篅底空,家家戶戶無糧吃

1958年,是浮誇風、吹牛皮、說大話甚囂塵上的年代,誰越會吹,誰就成了先進,吹得越大越好就越光榮。這種歪風首先來自當時的甘肅省委及其個別主要負責人。這一年他們提出了一個響亮口號:“土地潛力無窮無盡,畝產多少事在人為”。還說,“要革大自然的命,必先革人們思想的命。”上行下效,各地便有了“人有多大膽,地有多大產”的口號,與上面遙相呼應,如“只要革了思想的命,無雨大增產,大旱大豐收”;“不怕辦不到,只怕想不到;只要能想到,一定能辦到”等不切實際的口號鋪天蓋地,從上到下,出現了一種“吹牛皮”、“放衛星”的怪現象:先是新華社在6月12日報道了河南遂平縣衛星農業社實現小麥畝產3530斤,放了一顆“大衛星”。

  緊接著,西禮縣也在6月27日暴出魚洞農業社小麥畝產870斤,放飛了“衛星”。6月30日,河北省安國縣卓頭村社又放出了小麥畝產5303斤的“衛星”。西禮縣也緊跟效仿,於7月7日在小麥還未收割時就提前報送《大躍進中的豐產喜報》,虛報成集鄉國光社0.2畝小麥畝產1600斤、姜席鄉姜席社2.4畝小麥畝產1214斤,又放了一顆“衛星”。在當時生產力還很落後、農業科技含量很低的情況下,小麥平均畝產實際為220—240斤(根據西和縣委[58]240號文件萬青山發言的偏高估計)或更低。但看到別人都放“大衛星”,我們只放“小衛星”,實在有點不過癮,於是西禮縣的鹽官公社羅堡隊就放出了洋芋畝產16萬斤的“特大衛星”。即使按照科技含量已經較高的今天,洋芋實際畝產也只有3000斤左右,即便以此計算,16萬斤也需53畝多地才能產出,按當時實際平均畝產2000斤左右計算,需80畝土地才能產出,但當時省上媒體卻作了宣傳報道。不僅糧食畝產“放衛星”,而且人均占有糧的計劃指標也不斷攀升:6月9日《人民日報》頭版報道了西禮縣平均畝產400斤的消息,《甘肅日報》發表了社論,西禮縣被列為38個畝產量400斤縣之一。

  1958年7月2日,縣委書記萬青山在電話會議發言中提出:“今年各類作物畝產必須達到小麥220斤、包穀650斤、洋芋800斤(為畝產4000斤折的主糧)……只有完成這個指標,才能保證實現每人1200斤糧食。”事實上,萬青山講話時,糧食作物生長已成定局,他這麼講的意圖,就是要下面必須按這個數字上報產量。7月8日,縣委在(58)178號文件中又提出“為每人實現1500斤糧食而奮鬥”的目標。8月9日,縣委《抓元帥,抓先行,保證完成600斤》的文件再次提出新指標:“農業生產今年計劃小麥畝產240斤,包穀畝產750斤,洋芋畝產3500斤,水稻畝產600斤,每人有糧1800斤。1959年包穀產量1200斤、洋芋6000斤、小麥500斤、水稻1200斤,平均畝產1000斤,每人有糧3000斤。”在短短的一個多月的時間里,人為將1958年的各種作物平均畝產由400斤、人均有糧1200斤,提升到畝產500斤、人均有糧1500斤,再提升到畝產600斤、人均有糧1800斤。而1959年,則猋升到畝產1000斤、人均有糧3000斤。就這樣,只憑幾位領導人的嘴,坐在辦公室就把已成為定局的糧食產量越吹越高。事實上,實際的糧食總產量1958年為1.0168億斤,即平均畝產為120斤;1959年為0.851億斤,平均畝產為143斤,而1960年則已下降至平均畝產僅有81.8斤。由此可見,這幾年糧食產量是逐年直線下降的。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第9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