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評論文章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第9頁 】 
大饑荒餓死幾千萬人 別拉著13億人陪葬

http://www.CRNTT.com   2012-05-06 10:06:16  


 
  既然各縣糧食都在“放衛星”,產量成倍翻番,那麼對國家的貢獻也應相應增加,於是,公購糧任務越加越大。由於實際沒有生產那麼多糧,加重的公購糧任務無法完成,只好挖空社隊糧倉,竟至發展到1959年底和1960年初,便出現了翻箱倒櫃、掘地三尺,搜查社員家里一點點僅存糧的慘酷現象。

  甘肅省1956年糧食大豐收,總產才達到38億公斤,而1958年上報的估產數卻為185億公斤,比豐收之年還高4.87倍,後來雖修正為120億公斤,但也高於1956年實際產量三倍多。可是1958年征購入庫數字為上報總產量的37.5%,1959年又上升到總產量的47.6%,到1960年,有些地區和縣社被征購的糧食已達到總產量的60%。那時的總產量,是人為的過高估計數字,且以1958年的產量的基數,可以想見,到了大減產的1960年,不斷加大的征購糧任務與實際產量之比已相當驚人,社員無口糧,已是難免的災難。西和公社西和大隊鳳山生產隊糧食產量由1956年的單產265斤下降到1960年的101斤,總產量1956年是302080斤,1960年下降到了119358斤,可是公購糧任務卻越來越重,1957年交公購糧45500斤,1959年則增加到74545斤,增長61.5%,而分給社員的口糧1957年平均每人278斤,1960年降到148斤,即使按當時每人每天6兩的定量,也只能吃到當年3月13日。

  除了高征購外,社隊提留和幹部貪污私分,留給社員的已寥寥無幾。1957年在糧食統購統銷時給農民定口糧標準為一年370斤,1958年8月22日中共西禮縣委《認真解決公共食堂存在的問題》規定,社員“口糧供應大小平均,為每人每月不低於35斤,不能過份地對口糧標準壓得太低”,但這個標準是撥給公共食堂集中吃飯的,而食堂由於缺糧缺柴以及各種舞弊等原因,許多社隊已經停炊,社員自己打面做飯吃時每人每天只能維持到老秤4兩(折合今2.5兩)至9.6兩(折合今6兩)。到1960年底和1961年初,連4兩也供應不上了,這時候社員只好用“瓜、菜、代”來充饑,滿山遍野的野菜被挖光吃盡後,又尋找榆樹皮、樹葉、樹根以及幹蕎衣、嫩蕎芽、包穀杆、包穀核加工後食用。野菜野草使一些人吃得渾身浮腫,中毒而亡;一些人被包穀杆、包穀核吃得大便不通而活活脹死,……這就形成了本文引言中的一些餓死人的數字。

  在當時,有些農戶全家死絕,這樣的情況各村都有。有的大人們為了孩子能夠存活下來,自己舍不得吃、穿,死於饑寒,為此而勉強活下的孩子,都成了孤兒(1961年後縣上辦起了兒童福利院[孤兒院],專門收養孤兒,直至他們長大成人)。1960年,西禮縣人口死亡率達94.53‰,高居全省第二。各種疾病也隨饑荒而來,好些疾病是除那個年代外再也見不到、聽不到的。1961年3月17日《縣委轉發生活安排辦公室醫療小組關於當前防治疾病工作的報告》提到:“截止2月底的統計,總發病人數已達43300人,比1月底的30720人增加了44%,2月底現有病人26291人,比1月底的13862人增加了90.5%,占全縣總人口的6.14%。其中浮腫病人1月底有6411人,2月底4736人,瘦弱病1月底4298人,到2月底達到11492人,比1月份增加了164%。子宮脫垂的1月底1407人,2月底1523人。”“又由於婦女病的危害,人口出生大大下降,據白關公社統計,1960年全公社出生嬰兒180人,占全公社總人口的1.26%,但這一年的死亡人數盡(竟)達2320人,占總人口的16.22%,最嚴重的白關公社苟家山生產隊有87個生育婦女,自1958以來只生了1個孩子,但1960年一年就死亡了143人 。”邊遠山區如此,縣城周邊情況也如此。省地工作組西禮小組1961年2月24日的《西和公社鳳山生產隊生產情況調查》反映:“鳳山大隊是一個窮隊,全隊553人,人均占有土地2.2畝,1956年全隊有154戶,726人,到1960年僅有146戶,533人,五年來共死亡172人,占總人口的21.4%(全隊死絕的有8戶),牲畜死亡更嚴重,隊上原有26頭牲畜死的只剩了2頭。”1961年初開始,縣上舉辦三級醫院,用中西醫結合的方法,自制葡萄糖、維生素C加麥麩和中藥的“康復散”、“加味補中益氣湯”、“加味十全大補湯”等治療垂危病人,搶救勞動力,全縣人口死亡和各種疾病才得到了遏制,截止4月15日,有28577人治愈恢復健康,投入了生產,但仍然有26900人未愈。

  各種疾病中,除浮腫外,一些比較少見的婦女病也出現了,如子宮脫垂和閉經。子宮脫垂為饑餓造成的營養不良和過重的體力勞動等因素所致,那麼閉經又是怎麼回事呢?當時甘肅省委書記汪鋒向毛主席寫的一份調查報告,解開了這個謎底。

  1961年4月27日至29日,汪鋒同志帶了五個人在甘肅臨夏州新集公社新1號生產大隊調查農村食堂時對婦女病和婦女生育情況作了深入調研,發現:第九生產隊有青壯年婦女25人,閉經的12人,占48%;在通經的13人中,當年一月後才通經的8人,一貫通經的2人,1個是女隊長,1個是炊事員;1959年以來只有脫產幹部的家屬生了1個小孩。第五生產隊有青壯年婦女26人,閉經的21人,占81.2%;全隊1959年以來沒生一個小孩。第六生產隊有青壯年婦女19人,閉經的13人,占68.4%,在通經的6人中,3個是炊事員,2個是女隊長,1個是脫產幹部的愛人;1959年以來生了2個小孩,1個是大隊保管員的愛人生的,1個是生產隊長愛人生的。第七生產隊有青壯年婦女24人,閉經的16人,占66.6%,在通經的8人中,有4人是今年1月後才通的;一貫通經的4人,1是炊事員,1是生產隊長的愛人兼炊事員,1是脫產幹部的愛人,1是生產小組長的愛人。1959年來只有管理員的愛人生了1個小孩。上述調查數字頗可看出症結所在。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第9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