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評論文章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 
兩岸關係可持續和平發展 勿操之過急

http://www.CRNTT.com   2012-05-06 00:18:12  


文化整合是兩岸融合的基礎
 
  內源性動機機制是指大陸和台灣內部存在或產生的,能夠推動兩岸關係可持續發展的動力。兩岸同胞同屬中華民族,有著共同的歷史文化背景,本身對和平發展就有強烈的意願和需求,這是內源性動力的基礎和根本。此外,對於大陸來說,兩岸關係和平發展能夠為戰略機遇期的實現創造良好的環境和條件。如何緊緊抓住面臨的重要戰略機遇期,在21世紀頭20年中全面建設較高水準的小康社會,直接關係到中國在21世紀中期達到中等發達國家水準、實現國家現代化的戰略目標能否實現,也是中國的根本利益。處理好台灣問題本身就是抓住戰略機遇期的一個關鍵環節,不僅可以為改革和發展創造更為有利的環境,而且可以使台灣問題的解決難度進一步減小。②而對台灣來說,堅持和平發展則可以避免因為兩岸關係的緊張而影響到島內經濟發展和社會穩定。台灣自上個世紀九十年代以來的經濟社會發展停滯甚至是倒退,與李登輝和陳水扁當局政治上進行“台獨”分裂活動,破壞兩岸和平穩定,經濟上實行“戒急用忍”、“有效管理”等限制性兩岸經貿政策,有直接的關係。馬英九上台以來,兩岸關係得到了很大的改善,台灣經濟即便在遭遇世界金融危機的情況也能夠保持穩定發展,ECFA的實施也讓很多台灣民眾得到了實惠,看到了希望,都會逐漸內化為台灣民眾希望兩岸關係可持續和平發展的內源性動力。

  互動性動力機制是指兩岸在交流交往過程中所產生的,能夠推動兩岸關係可持續發展的動力。即便兩岸都有和平發展的內源性動力需求,如果沒有兩岸之間的交流互動,這種動力也無法呈現出來,也難以讓兩岸民眾感知到。在兩岸自從1987年以來的兩岸經濟交流和民間交往,為兩岸關係發展提供了源源不斷的動力支持。首先,“九二共識”的政治基礎在兩岸交往中得以建立和鞏固。1992年正是為了處理兩岸交流交往中的衍生事務,兩岸兩會才在香港進行會談,達成“九二共識”,並成為兩岸協商談判的政治基礎。馬英九上台來,特別是經歷過2012年台灣選舉之後,“九二共識”的政治基礎已經成為促進兩岸關係可持續和平發展動力機制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其次,兩會協商機制在兩岸交往中得以確立。海協會和海基會就是在兩岸交流交往中應運而生的,其目的之一也是促進兩岸交流和交往。無論是九十年代的“汪辜會談”,還是2008年以來兩會的七次商談,都在很大程度上推動著兩岸關係不斷向前發展。再次,經濟合作在兩岸互動交往中實現機制化。兩岸經貿關係經過二十多年的發展,已經成為最為活躍和最為積極的因素,成為維護台海地區和平穩定和促進兩岸共同發展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兩岸經濟合作機制化不僅是兩岸經貿關係多年密切發展的結果,更會為兩岸關係可持續發展提供源源不斷的新動力。最後,兩岸民間便捷往來在交往中得以實現。2008年兩岸“三通”直航得以實現,這是兩岸同胞共同努力三十年的結果,如果沒有龐大的兩岸人員往來,沒有迫切的交流需求作為推動力,兩岸的便捷往來就難以實現。

  外源性動力機制是指影響兩岸關係的諸多外部因素出於各種考慮,希望兩岸關係可持續和平發展而帶來的動力。兩岸關係和平發展離不開外部環境,國際環境和國際格局向來對兩岸關係的發展有著重要的影響,美國、日本等外部勢力對台灣問題也從未放鬆關注。近年來,隨著中國綜合國力的增強,在多極化格局中的影響力越來越大,當前的國際格局越來越有利於大陸實現兩岸關係的和平發展;而在經濟全球化的背景下,兩岸只要攜手合作,順應世界和平發展的潮流,就能夠把握機遇,迎接全球化的挑戰。③美國向來是影響台灣問題的最大外部因素,經常會通過對台灣當局施加壓力、對台軍售等方式來影響兩岸關係和平發展進程。但2008年以來,美國對兩岸關係和平發展公開都是表達“歡迎”、“支持”、“樂見”、“深受鼓舞”、“不會擔心”等立場。2009年11月,在奧巴馬總統訪華後發表的《中美聯合聲明》中,美方表示歡迎台灣海峽兩岸關係和平發展,期待兩岸加強經濟、政治及其他領域的對話與互動,建立更加積極、穩定的關係。2010年6月,兩岸簽署ECFA以後,美國國務院代理副發言人杜桂德在例行記者會主動表示,這代表大陸與台灣持續強化對話交流,美國表示歡迎,對於近來兩岸正面發展,美國深受鼓舞。④雖然美國對兩岸在和平發展新形勢下,是否和如何開展政治和軍事安全領域的對話始終態度曖昧,但整體上希望台海和平穩定的政策立場不會改變。外源性動力雖然不是推動兩岸關係持續和平發展的直接動力,但卻是這種動力機制能順暢運作的必要外部條件。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