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評論文章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 
兩岸關係可持續和平發展 勿操之過急

http://www.CRNTT.com   2012-05-06 00:18:12  


 
  兩岸關係持續和平發展的內源性、互動性和外源性動力機制不是各自獨立的,而是缺一不可、相輔相成的。打個比方來說,如果將內源性動力看作是電源,外源性動力比作是插座的話,那麼兩岸互動性動力就是充電器,只有三者之間密切配合,形成合力,才能為兩岸關係可持續發展提供源源不斷地動力支持。

  兩岸關係可持續和平發展的路徑選擇

  從以上的分析中,我們可以看出,兩岸關係要想可持續和平發展,就必須實現內源性動力機制、互動性動力機制和外源性動力機制的有機結合、辯證統一。具體來說,兩岸關係可持續發展必須要實現短期機遇與長期戰略相統一、尊重規律與把握節奏相統一、保持穩定與突破創新相統一,要遵循“放眼長遠、循序漸進、穩中有進、統籌兼顧”的發展路徑。

  第一,放眼長遠。兩岸關係要想可持續和平發展,就必須要有戰略觀和大局觀,處理好短期機遇和長期戰略之間的關係。2008年馬英九的上台和2012年的連任,為兩岸關係和平發展提供了難得的歷史機遇,但兩岸關係和平發展是一個長期的過程,看待兩岸關係和平發展不能拘泥於這八年的歷史機遇期,而是要著眼長遠,既要考慮到馬英九當政時期的短期效應,也要考慮到今後台灣島內政局可能發生變化的長期效應。胡錦濤總書記在紀念《告台灣同胞書》發表三十周年的講話中就明確指出,我們應該登高望遠、審時度勢,本著對歷史、對人民負責的態度,站在全民族發展的高度,以更遠大的目光、更豐富的智慧、更堅毅的勇氣、更務實的思路,認真思考和務實解決兩岸關係發展的重大問題。⑤因此,對於那些在短期內有利兩岸關係改善,但從長遠來看可能危及和平發展大局的事情,要審慎評估,三思而後行。對於那些短期內可能帶來某些負面影響,但從長期來說有利於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事,則要堅持做下去。

  第二,循序漸進。兩岸關係要想實現可持續發展,就必須遵循基本規律,要把握好快慢節奏,循序漸進地進行。兩岸關係發展有著自身的規律,兩岸當前所面臨的問題,有著深刻的歷史和政治背景,兩岸之間的一些歷史遺留問題和結構性政治難題,兩岸政治社會制度上的差異,兩岸民眾之間的某些誤解,都不是在這八年之間所能夠解決的。兩岸關係的可持續發展,就必須秉持尊重歷史、尊重現實、尊重人民願望的實事求是精神,要深刻認識和遵循兩岸關係的發展規律,循序漸進地去探尋解決問題的辦法。如果不顧兩岸特殊的歷史背景,盲目超越當前的政治現實,就可能導致過猶不及的後果。國台辦主任王毅在紀念海協會成立二十周年的致辭中指出,“先易後難、循序漸進,從雙方有共同意願、有合作條件的議題入手,既有利於協商的持續推進,有利於增強兩岸民眾的信心,也有利於為將來解決政治難題不斷積累共識,創造條件”⑥。這其實體現了對兩岸關係基本規律的尊重和把握,反映了大陸實事求是的務實精神。

  第三,穩中有進。兩岸關係行穩才能致遠,但“穩”不是靜態不變,不是消極等待,而是要在積極進取中求“穩”。兩岸關係要想可持續和平發展,必須要有所“進”,要敢於突破創新。兩岸關係可持續和平發展不是建空中樓閣,而是已經有了過去四年的成果作為基礎。可持續發展的前提就是要鞏固已有的成果,如果現有的成果都不能確保,就談不上後續發展,這就需要我們不斷夯實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經濟、政治、社會、文化基礎,確保兩岸的內源性動力機制能夠可持續提供能量。但消極“求穩”無法保證兩岸關係的可持續和平發展,兩岸關係往往是“不進則退”,在求穩的基礎上必須要有所“進”,要敢於創新,善於突破。在當前兩岸經濟合作、人員往來等領域已經取得突破性進展的情況下,兩岸完全可以在商簽“教育文化交流合作協定”,探討兩岸政治關係發展等方面有所拓展。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