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評論文章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要理解央行的智慧

http://www.CRNTT.com   2012-06-12 08:31:35  


 
  文章認為,降息後真實的信貸利率是否能如願下降,即使那些強烈要求央行降息的人也將心存疑慮。

  在以往的商業銀行模式中,銀行多是通過降低貸款利率(原來是9折,現在可以變為8折),獲取大型國企、私企綜合資源。而綜合成本上升的壓力會轉嫁給中小企業這樣議價能力較弱的企業。但當經濟不景氣,沒有企業願意承受高成本。因此,如果中小企業都不願接受高成本,銀行也不會隨意降低利率為大企業貸款。銀行最不願承受成本而更願意逐利。因此,此次降息未必能倒逼銀行增加信貸投放和刺激企業信貸需求。

  相信伴隨著一系列“穩增長”的政府項目投資開工建設,6、7月份信貸可能會有顯著上升,但這更多來自於政府對於國有銀行體系的固有動員力,而與降息沒有多少關係。

  一直秉持著市場化改革理念的中央銀行應該十分清楚其中的邏輯。既要去緩釋噪音,又要盡力修復被擴張政策破壞的極度寬鬆貨幣條件。所以我們才看到了這次富有創意的降息,央行罕見地擴大了存貸款利率的浮動區間。擴大存款利率浮動區間的上限為基準利率的1.1倍,擴大貸款利率浮動區間的下限為0.8倍,這也被認為是利率市場化的突破。

  在多數銀行面臨貸存比75%紅線限制的情況下,幾乎必然的結果是銀行會直接將存款利息浮動至10%的上限,以競爭愈發寶貴的存款資源,以避免讓家庭部門利益受損。

  文章指出,今天銀行面臨貸存比約束,恰是過去三年信貸過度擴張的後果。2011年底中國銀行體系的信貸總盤子是55萬億元,而其中25萬億元是2009-2011年投放的,這種擴張注定不可持續,而中國銀行的貨幣機制是貸款創造存款,隨著貸款減速,存款減速更快。

  有人將降息視為貨幣政策從穩健向寬鬆的開始,但這尚不足以理解中央銀行的智慧。對中國而言,利率市場化進程一定是指向一個更為嚴謹的貨幣條件,因為它意味著逐步減少對於利率的人為壓制,特別是利率市場化將帶來金融抑制的改善,對於儲戶利率的實質性改善,當然同時也意味著中央銀行對於自身獨立性的改善。

  中國貨幣供給確實具有明顯的“內生性”。從實證上看,2003年以來,中國的貨幣乘數與廣義貨幣和高能貨幣差額部分增速具有高度同步性。這種貨幣擴張的機制可稱之為“財政決定貨幣”。

  中國政府性投資活動擴張是中國貨幣創生的主體。中國的地方政府和國有部門通過各種方式控制土地、礦產等要素價格,並控制著稅收、收費、環保標準、市場准入等對經濟和金融活動有著絕對影響力的多種要素。掌握著這樣一些被銀行視為最值得信賴的抵押物,事實上也就掌握了貨幣的創造權。因為微觀投資回報率可以輕易改變,使得原來不可行的項目變得可行,如此信貸和投資得以按照政府意志而配置。所以中國貨幣供給某種程度是商業銀行表內和表外信用活動急劇膨脹的結果。這樣的體制使得央行貨幣供應量目標幾乎沒有實現過。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