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評論文章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 
鄭永年:中國的知識群體向何處去?

http://www.CRNTT.com   2012-06-12 11:52:38  


 
社會思潮間無交流或交鋒

  任何一個執政黨是必須具有意識形態的。這些年來,至少在意識形態部門的人們對此是有認識的。在官方缺失一種能夠整合社會的意識形態的情況下,他們就不斷訴諸於任何對他們有幫助的政治意識或者意識形態,包括民族主義、傳統儒家價值等等。當然,這些意識之間並沒有任何有機的關聯,什麼場合、什麼時間,需要什麼主義,就把那個主義抬出來。這就是官方思想意識的現狀。

  因為官方意識形態的衰落,中國出現了巨大的意識形態真空。各種社會意識形態因此很快崛起,在中國的思想舞台上進行競爭。近年來,競爭之激烈到了何種程度?各種社會思潮之間並沒有任何交流或者交鋒,它們之間的競爭只是把各種思潮推向極端。其中最顯著、影響最大的就算是左派和自由派之間。左派和自由派之間不僅互相競爭激進化,而且兩者都是針對政府政策的。簡單地說,左派構建了一個公平正義的烏托邦,而自由派構建的則是自由民主的烏托邦,雙方都用各自的烏托邦來批評對方,批評政府的政策。

  公平地說,左派和自由派都同樣看到了中國社會的很多問題,並對政府不能解決這些問題感到不滿,因此兩者都對政府抱批判的態度。不過,兩者對問題的診斷不同,對如何解決問題的認知不同,對中國社會的發展方向的倡導也不同。

  左派的意識形態涉及到很多方面,但就其和官方的政策相關性來說,主要是要否定改革開放以來以市場經濟為導向的改革政策。自1980年代到現在,左派在這一點上從來就沒有變化過。他們看到了問題,而把所有社會矛盾統統推給市場經濟。一般而言,左派的理論來自馬克思及其相關的新馬克思理論的各個變種。馬克思強調市場經濟對社會的負面影響。作為市場經濟主體的資本,其本質就是要把一些事物,包括社會關係商品化和貨幣化。社會關係的商品化和貨幣化,導致了社會秩序尤其是道德秩序的衰落甚至解體。這個分析並沒有錯。

  從這個邏輯出發,左派指向了改革開放以來的市場經濟的發展,比較極端的左派相信這些都是鄧小平的錯。他們認為,如果不是鄧小平把市場經濟引入中國社會,中國社會不至於面臨很多的問題。這些人因此開始懷念毛澤東,把毛澤東時代的中國,視為是一個具有社會秩序和道德高尚的社會。有人甚至提出要回到毛澤東時代。這種看法在一些年長者那裡流行,懷舊是今天中國社會的一大趨勢。

  更重要的是,這種情緒也存在於那些並不理解毛澤東時代到底是怎樣的年輕群體之中。和年長者不同,年輕人認同毛澤東不是根據生活經驗,而是根據對毛澤東主義的文本解讀。應當說,今天中國的年輕人中,有不少人信奉毛澤東主義,除了一些社會現實(例如收入分化和社會不公)外,主要是左派知識分子構建毛澤東時代“社會公平正義”“天堂”的努力的結果。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