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評論文章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 
鄭永年: 中國傳統教育哲學及其弊端

http://www.CRNTT.com   2012-07-17 10:32:37  


 
中國傳統教育哲學的主導者

  儒家是中國傳統教育哲學的主導者。儒家教育哲學有幾個重要的特點。第一,和關心自然世界的道家不同,儒家既不關心自然世界,也不關心外在世界,即“敬鬼神而遠之”。儒家不否認外在世界的存在,但對此也沒有什麼特別的興趣。中國傳統沒有發展出“形而上”哲學,和儒家的這一態度有關。當然,也正因為儒家的這一態度,中國文化演變成為世界上最為發達的世俗文化。第二,儒家關心的是人們生活於此的這個世界。不過,總體上說,儒家關心的不是解釋這個世界,而是改造這個世界。或者說,儒家是一種規範哲學而非實證哲學,它所關心的是“世界應當如何?”而非“世界實際上如何?”的問題。第三,儒家強調通過政治權力來改造世界,因此把知識和政治、學者和政治家領域緊密聯繫起來,即“學而優則仕”。就是說,在儒家那裡,成為對國家有用的士大夫,就是知識分子和教育者的使命。第四,儒家的道德哲學消除了在個人、家庭、社會、國家和世界等領域的邊界。儒家把道德視為是政治的根本,其核心就是“德治”。而“道德”寄存的基礎是家。因此,儒家強調“國之本在家”。這樣,把家庭倫理和社會道德和國家治理聯繫起來。“修身、養家、治國、平天下”,從個人到家到國家,它們之間沒有任何邊界。儒學經典《禮記.學記》把教育的社會功能概括為十六個字:“建國君民,教學為先”、“化民成俗,其必由學”。

  著眼於現實政治世界,著眼於政治權力,著眼於人才教育,這些因素使得儒家成為世界歷史上最為發達的政治統治哲學。中國傳統社會的“士大夫”階層是最職業和專業化的。不過,同時儒家的教育哲學對中國教育和知識生產本身產生了很多問題。

  第一是規範性教育哲學,而非實證性教育哲學。儒家過於強調“應當怎麼樣?”使得其在很多方面過於理想,不考慮其所提出的理念能否在現實世界實現。在儒家那裡存在著一個非常深刻的內在矛盾,那就是,一方面有強烈的意願改造社會,建設一個好社會,但另一方面因為僅僅從規範出發,對現實社會到底是怎樣的沒有深刻的認識,結果儒家改造社會的努力往往很成問題。在沒有對現實世界作解釋的情況下,又如何能夠改造世界呢?儒家教育哲學沒有發展出能夠解釋中國社會各個方面的知識體系來,哲學始終停留在規範層面,和現實社會並無多大的關聯。尤其是當現實社會的發展不能吻合儒家的理想時,士大夫階層不是隨時修正自己,更多的是積極干預和阻礙社會變遷。儒家缺少社會進步觀念,其自身的變遷往往遠遠落後於時代的變遷。

  第二,儒家的教育過程過“硬”。儒家強調教育沒有錯,但儒家的教育過程是一個非常艱難的過程。理論上人人可以成儒,但實際上只有極少數人可以成為儒。一個人的“儒化”的過程,也就是儒家的灌輸過程,顯得非常“硬”。這個過程遠比在西方個人宗教化的過程要困難得多。西方的宗教是針對大眾的,而儒家的對象是精英。西方人稱儒家為“儒教”顯然不是很精確,因為儒家充其量是精英宗教,或者更確切地說,是一種意在塑造政治精英的“宗教”。

  第三,與之相關,儒家所提倡的“有教無類”那麼先進的思想並沒有在中國開花結果。和西方相比,中國文化中並不強調民族、種族、宗教、階級等等在西方決定一個人身份的因素,而是強調教育在塑造人的過程中的作用。在中國,社會成員只有“受教育”和“沒有受教育”之分;進而,每一個人不僅有權利接受教育,並且也能被教育好。但為什麼中國傳統沒有發展出類似西方的大眾教育呢?這和儒家社會化過程的困難有關。西方從中國學到“有教無類”的教育思想,並很快孵化出大眾教育的思想。西方的宗教是面向大眾的,“有教無類”非常吻合西方的宗教精神。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